老港镇种植基地实现“云种植”,采用数字化精准操作。(刘思弘摄)
本报记者 唐玮婕
未来的农业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可能是利用垂直空间的摩天农场,层层叠叠种植着令人眼花缭乱的蔬菜,用不着占据很多的土地,就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或者是每户家庭都会出现一个迷你农场,用电脑控制温度、湿度还有光照,大家足不出户可以享用最新鲜的蔬菜……这是赋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付忠的畅想,也是他正在浦东新区老港镇种植基地开展的试验。
半球体大棚藏着“奥秘”
走进老港秋荷路50号,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个庞大的白色“半球体”。这些就是经过特殊设计的蔬菜大棚,不仅能以最少材料创造最大空间,还提高了抗风能力,有利于采光。
更多的“奥秘”藏在大棚里:有的设置了一排排梯形架子,两侧从上到下种满了生菜、油麦菜等绿叶蔬菜,仿佛是一面垂直的蔬菜墙;一旁的大棚又是不同的景象,只见里面全是5米多高的钢架,上面满是一株株的秋葵……你会发现,整个种植空间都看不到泥土,植物底部的槽内放着自制的有机肥。
据李付忠介绍,基地实现了“云种植”体系,蔬果从种子的甄选开始,全部是数字化的精准操作,“我们充分利用立体的空间,采用无土栽培种植农作物,从一粒种子到一颗成熟的苗株,所有的生长信息都由电脑采集控制,借助管道和物联网传感装置,智能化地实现喷洒养料和水分,一直到果实满足最佳采摘条件。”
“云种植”为蔬果护航
在公司的实验技术中心,一套微循环的水处理设施正在运转中,每天能处理约80吨左右的灌溉水,水质达到国家实验室三级标准。此外,基地还开展了液体有机肥料的研究与开发,“我们给植物喝的‘肥料’全部来源于植物本身的废枝残根,经过处理后,甚至人都可以直接饮用。”
为了真正实现不打农药,基地自主研发了农作物的主动防御体系,更注重预防,通过非化学的手段,定时主动进行防控,杜绝让植物“生病”的潜在因素。
李付忠说:“云种植体系与传统农业最大的区别,在于技术含量高、生产过程全程可控。从地下水系统、肥料,到虫害防御、监控体系等,给植物打造了一个最佳生长环境。我们可以通过温度、湿度、光照等的自动调整,在低光照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的光合作用,让植物在每一个环节都能最优成长,营养也得到最充分的积累。”
让农业走上“流水线”
据统计,基地里第一批60亩菜地,平均一年可产约300万斤蔬菜,是传统农业种植的5到10倍。“赋民的理念是不错的。”浦东新区农委总经济师严秀琴表示,“把科技融入农业,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当然,老港基地的种植面积还太小,可以看作是“初试身手”,未来的大规模产业化,还会面临生产体系的标准化、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等更多需要攻克的难题。李付忠已经集结了一个集机器人、计算机、机械与自动控制、新材料、设施园艺、植物营养、植物病理、分子生物、微生物等多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公司掌握了超过70项的知识产权。
为了把以立体流水线生产蔬菜的方式在全国推广开来,赋民公司与贵州等地达成了初步的合作协议。“新农业产业化以后,再融入信息产业,将成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然后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创建农业生产的崭新模式,最终带动农业进入4.0时代。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李付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