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青石板路、小桥流水的乌镇,上演着来自世界各地最先锋的戏剧。这样的组合,不得不说是奇妙的。乌镇戏剧节所带来的关于“艺术小镇”的讨论,一直蔓延到了戏剧圈外。在日前举办的“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论坛(2016)”上,不少专家指出,戏剧节与小镇本身的文化特质相结合,张扬了其本身所固有的特色文化,从而形成了小镇个性化的再造。而放眼全世界,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小镇选择走向艺术化、人文化的道路,不只是商业、产业意义上的再造,更是为当代都市人开辟出一块寄予文化乡愁的天地。
大家都是“小桥流水”,如何区别
“江南水乡有大大小小数十个古镇,小桥流水大家都一样,如何区别?”陈向宏是乌镇景区的总设计师,在他看来,区别只能是文化,“文化特征才是一个古镇最大的个性。”
这谙合了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英国天美旅游咨询公司董事经理罗杰·卡特在论坛上表示,文化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将成为增长最快和份额最大的一块,创意产业也正在成为推动旅游发展的动力。文化旅游,包括参与当地各种节庆和文化的活动,是一种浸入式旅游,能够了解本地的生活方式,是真正的深度游。
但是在现实实践中,“文化古镇”的概念常被曲解。有的古镇成为小商品聚集地,出售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有的古镇被打造成“酒吧一条街”,对于前来古镇的都市人而言,原本想要体验的是不同于快节奏生活的古镇休闲文化,却最终又落回“买买买”“喝喝喝”的生活循环之中,古镇的历史被割断,文脉也没有得到应有传承。
如何让现代性与历史文脉和谐共处? 戏剧节、艺术节这样的文化活动也许能给出一个可能。想象一下,来自海内外,或专业或业余的数百位戏剧人汇聚在一起。你可以看到对世界经典戏剧的多元诠释,也可以看到关于戒烟的街头即兴表演,这些与江南古镇的市井烟火气融于一体,却又彼此互不干扰。或许在当代艺术家和文艺青年的眼中,江南古镇历史和先锋戏剧的共存,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内涵。
其实,古镇与戏剧节握手的案例在海外并不少见。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举办的阿维尼翁戏剧节,1947年创立至今,已成为世界级的戏剧中心之一。皇宫庭院、修道院等古迹都成为先锋戏剧上演的场所。而日本的利贺戏剧节所在地,也是富山县的一处偏僻乡村。在这里,由日本传统民居合掌屋改建而成的剧场利贺山房,成了戏剧人的朝圣之地。
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陈圣来分析说:“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某种意义上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重塑,在提升知名度和附加值的同时,无疑会催化和推进地域的某种特质,形成新的表现形式和形象特征。”他以戛纳举例,这个15分钟就能走遍的海滨小镇,通过举办全球知名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并由此衍生出戛纳广告节、戛纳电视节、戛纳音乐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产生的文化叠加效应使戛纳成为一个全年无休的艺术之城。
准确而持续的文化基因,才能和小镇相互成就
学者们强调,打造艺术小镇,不是对旧有小镇特点的推翻,而是应该加以适当地改造利用,哪怕是工业遗迹,也可以成为当代艺术的绝佳场域。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文化基因的注入是否准确与持续。
在美国波士顿西部的大片山区中,藏着一个名叫北亚当斯的小镇,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当代艺术博物馆———麻省当代艺术馆 (MASS MoCA)。在这里,锅炉房里残存的机器都成为展场空间的一部分。近几年,仅艺术馆每年的游客访问量就有十余万人,每年为北亚当斯带来的经济效益超过2000万美元。
在找到当代艺术定位之前,北亚当斯也曾走过一段弯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曾尝试建造大型商业区,因此而拆除了一批旧建筑。遗憾的是由于很难吸引投资,这条路一度停滞不前。1986年,北亚当斯政府得知时任威廉姆斯美术学院院长的托马斯·凯文正在为大型现代艺术装置寻找展览场地的时候,他便推荐小镇的一处废弃厂房。厂房的大空间为超大型当代艺术作品提供了合适的展示空间,与此同时,小镇也看到了“再造”的商机。1999年麻省当代艺术馆开业,艺术馆周围建起了旅馆、咖啡厅等设施,形成文化旅游景点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十多年的运营下来,不仅让这个工业遗弃的小镇转型成为当代艺术的文化地标,也开始成为音乐、舞蹈、戏剧演出的聚集地。
像北亚当斯这样通过与文化艺术结缘完成城镇转型,目前正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趋势。艺术小镇的模式,不仅让古镇的文化效应叠加,也让越来越多的工业城镇重新焕发生机。比如,德国埃森这个昔日烟囱林立的工业之都,如今就成了承办德国芭蕾舞比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