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历经200余年的沧桑历史,见证了京剧从萌芽到形成、从成熟走向高峰全过程的老戏楼“三庆园”,近日在北京大栅栏商业街原址复建重张。皮黄再起,这座百年梨园和它身侧的“京城1796”老字号商业集聚区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由老戏园和老字号共同组成的三庆园特色文化体验中心,散发出浓浓的京味儿。
百年梨园的前世今生
近日,记者探访了这座百年梨园。仿古雕花门脸,通天柱门楼,从“三庆园”的金字牌匾下进入,穿过展示京剧文化和三庆园历史的狭长通道,便进入戏池。观众席为传统茶座,二楼为小包厢,还原了老戏园中池座、廊座、官座的布局,最多容纳220位观众。
“假象写真情,邪正忠奸,试看循环之理;今时传古事,衣冠粉黛,共贻色相于斯”对联悬挂于戏台两侧。
晚间7时许,演出正式开场,台下的观众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这天演出的剧目是 《徐策跑城》 《狮子楼》,驻场剧团则是郭德纲联合多位京剧名家创办的麒麟剧社。19岁“台柱子”“京剧神童”陶阳一亮相,台下观众便报以满堂掌声。
这一幕在中国戏曲学院研究员贯涌看来是如此熟悉:1945年,10岁的他第一次登台唱戏便是在三庆园。他的父亲是名老生贯大元,9岁时入尚小云主办的荣春社科班,常驻三庆园。“那次演的是 《安天会》,就是现在所说的大闹天宫,我演的是28星宿中的一员,难以想象,当时小小的舞台上要站四五十个演员,场面之恢弘,是绝无仅有的演法……”已82岁高龄的贯涌向记者回忆道。
贯涌说,当时戏楼的舞台三面均设座位,舞台前设有栏杆,“八大拿”在此首演时,台栏杆就是重要道具之一,“啃台栏杆”确有其事。演出鬼魂戏,则要用五彩灯光招揽观众,“演这类戏时二楼正面的包厢就不能卖了,要专人在此拉线操作灯光。”台下还设有被称为“弹压席”的特殊位置,坐着专门的保安人员维持秩序。“有一次国民党兵进园砸场子,这些人不管,我的师兄就从戏园二楼跳到隔壁六必居的院子里逃跑了。”
史料记载,作为“京城七大戏园之首”的三庆园在清乾隆年间就已存在。“四大徽班”晋京后,曾长期在三庆园轮演,梨园史上声名显赫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以及高朗亭、程长庚、梅巧玲、谭鑫培等名角儿也都曾在此演出。
三庆园亦是很多人的成名之地,如程砚秋多部经典剧作均在“三庆园”首演,轰动一时;1913年,“伶界大王”刘喜奎常驻三庆园,与鲜灵芝对门相抗衡,演出剧目以 《独占花魁》最著,人皆以花魁称之;尚小云的重庆社和荣春社更是在此驻演近二十年。
三庆园命运多舛,历史上曾两次毁于火灾。1972年,老戏楼“三庆园”原建筑被拆除,此后一直被作为商业经营场所。2014年7月,三庆园扩建改造工程正式奠基。
复建后的三庆园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依据多种历史资料“修旧如旧”。三庆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生介绍,三庆园的平面测绘图出自1960年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剧院建筑设计组出版的《中国会堂剧场建筑》;门脸则依照民国十八年 (1929年)12月22日《晨报·星期画报》上刊登的老照片复建。根据这些史料,戏园恢复为1905年重修后的三庆园建筑格局,舞台在原规制上有所扩大,后台设置更为宽敞,舞台音响、灯光等设备一应俱全,更适应现代戏剧演出需要。
“让观众喜欢京剧,要先练内功。”三庆园的复建,离不开“幕后推手”原宣武区文委主任、宣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许立仁。据他介绍,“三庆园”已携手麒麟剧社,挖掘并创新多部在舞台上消失多年的骨子老戏。“演员和乐队对这些老戏、冷门戏也不熟悉,年轻演员们都不辞辛苦连夜排戏,希望将这些原汁原味的好戏呈现给观众。”甩“手巾把儿”、长壶茶艺等绝技也有望在三庆园重现。此外,戏园还将通过名家名段赏析、少儿京剧演出、票友展示等形式,推动京剧艺术蓬勃发展。
李永生则接着详细描绘了“三庆园”的蓝图:“遵循文商旅一体的经营发展策略,依托传统戏曲文化资源和以大栅栏传统商业优势,打造京味儿文化体验中心。”在三庆园西侧的老字号特色商业集聚区内,爆肚冯、奶酪魏、牛栏山、稻香村等10余家老字号业已入驻,“我们希望对京味特色老字号进行资源整合,打造一个集餐饮、零售、休闲、娱乐、非遗展示、文化互动为一体的复合业态,让老字号可以在这里‘驻下来、活下去、火起来’。”李永生如是说。
(本报北京10月29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