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当今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界的诸多顶尖学者、历时7年精心创作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资助项目——《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12卷)终于同广大读者见面了。该丛书将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
学术研讨会暨新书首发式于10月14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重庆出版集团、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的领导、专家学者、编辑代表共同见证了这套优秀学术著作的诞生。
2009年底,由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60年”立项启动,该项目集中了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界的诸多重要学者,经过长达7年的努力,终于圆满完成。
《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是国内第一套以国别为主要切入点,对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进行全面观照的书系。
作为一套大型的外国文学研究史工程,本丛书由12卷专著构成。丛书第一和第二卷为“总论卷”。第一卷探讨了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和话语转型的问题。第二卷从宗教学、社会学、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文学伦理学等角度考察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并探讨了外国文学史范式的建构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其中包括中国台湾地区的外国文学研究情况的介绍。这两卷约请了陆建德研究员、杨慧林教授、刘建军教授、王宁教授、叶舒宪教授、聂珍钊教授、谢天振教授、张德明教授、王诺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就他们所擅长的领域切入主题,阐述了深刻而又独到的见解。丛书第三卷为“文论卷”,由著名学者周启超研究员领衔。该卷以每个十年为一个时段,以学人、学说、学刊为经纬,客观记录与重现中国几代学人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的足迹。本丛书的其它九卷为国别卷和国别综合卷,分别对有关国家的文学研究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考察。这九卷中,前七卷包括美、英、法、俄、德、日、印诸卷,后两卷分别为欧美诸国卷和亚非诸国卷。领衔者分别为著名学者江宁康教授、葛桂录教授、袁晓一教授、陈建华教授、叶隽研究员、王向远教授、郁龙余教授、朱振武教授和孟昭毅教授。
谈论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无论如何绕不开的是俄罗斯文学
《俄苏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以俄苏文学研究的百年历程为线索,以学术转型为理论框架,梳理了俄苏文学研究的成绩和不足。该书的重点是论述新时期以来俄苏文学研究的状况,包括对总体面貌的展示,对文学史和文论研究的分析,对重要的作家作品研究的考察,对俄苏文学专业期刊的梳理,并探讨了俄苏文学学人队伍的构成和特色。本书主体部分由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撰写,耿海英教授、杨明明教授、田全金副教授、张素玫副教授等参与了相关工作。
陈建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上海市作家协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比较文学》和《俄语语言文学研究》等刊物编委、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翻译家协会理事等。主要著作有《20世纪中俄文学关系》、《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俄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当代苏俄文学史纲》、《托尔斯泰传》、《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等。
俄苏文学研究在中国
文/陈建华
中国的俄苏文学研究已经走过约一个世纪的历程,从稚嫩逐步走向成熟,近30多年来成绩尤为突出。本书将从史的角度,并辅以专题的架构,对这一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做一梳理。
中国俄苏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大致可以分为清末民初至五四时期、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新中国前30年、1980年代、19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五个时期。如果说清末是中国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重要分野的话,那么上述时期则是在现代学术总体框架内学术发展阶段的划分,这几个阶段的分界除了依据学术自身演进的内在特征外,又与百年来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阶段性特征鲜明。
晚清至五四,“西学东渐”之风日盛。以承认学术的独立价值和采纳西方现代研究方法为标志的中国现代学术在19、20世纪之交萌生,而作为其分支的中国的俄国文学研究也几乎同时起步。译介外来的研究成果作为先导是起步阶段的一个特点。1897年《时务报》和1900年《俄国政俗通考》上开始出现介绍普希金和托尔斯泰等作家的译文。1902年,梁启超的文章《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以独到的眼光审视托尔斯泰,强调学术的地位和思想家的威力。此后,王国维、辜鸿铭、鲁迅、周作人、李大钊等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立场出发撰文论及俄国文学,这些文字不仅是中国学者对俄国文学最初的评说,而且体现了介绍者本身的旨趣和精神追求,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尚和变革趋势。这一时期真正的学理性的专题研究尚十分罕见。五四时期,中国文坛表现出对俄国文学日趋重视的倾向,新文学运动中的领军人物和中坚人士成为介绍和研究俄国文学的主力。报刊上关于俄罗斯文学的学理性较强的论文数量激增,并出现了田汉的长篇论文《俄罗斯文学思潮之一瞥》(1919年),以及郑振铎的《俄国文学史略》(1923年)、蒋光慈和瞿秋白合著的《俄罗斯文学》(1927年)两部俄国文学史著作。
192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新俄文学”的传入,中国的俄国文学研究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研究俄苏文学的译著大量出现。这些译著内容驳杂,既有瞿秋白、鲁迅等译介的列宁、普列汉诺夫等人的著述,也有大量披着“无产阶级文化”外衣的货色。同时,由中国学者撰写的研究著作也明显增多,著述虽然较单薄,但涉及的面较前更广。随着“新俄文学”的升温,高尔基受到中国学界的格外关注。上述著作中关于高尔基的有十多种,报刊上的文章不下200篇。这时期,更多的学者参与到俄罗斯文学的研究中来,出现了一批学理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至今仍未失去其学术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是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大起大落的时期。前10年,俄苏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中一枝独秀,但当时研究的侧重点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和苏共文艺政策,以及被苏联当局认可的俄苏作家及其作品。19世纪的经典作家除陀思妥耶夫斯基外,也有一定的研究。这一时期突出的问题是,对苏联文论的所谓研究,其实是不加辨别的全盘接受,缺少学理性较强的著述。进入1960年代,中国学界对俄苏文学的研究迅速降温。到了“文革”期间,已没有正常的学术研究。“文革”结束,1970年代后期人们仍只是小心翼翼地接近俄苏文学,未产生有学术分量的研究成果。
19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俄苏文学研究迅速复苏并获得初步的收获。这一时期,中国学界对俄苏文学的研究全方位展开。1980年代接连召开了一系列的作家研讨会,这些学术会议对研究工作的恢复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时期,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得以加强,能够用科学的态度揭示俄罗斯文学的真实面貌,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俄罗斯文学研究进入高校课堂,在硕士和博士等专门人才的培养上取得成绩,一批从事俄罗斯文学研究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形成由老中青三代学者构成的学术梯队;出现了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学术团体,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健全了专门的研究期刊。当然,这一时期的研究在深广度上尚存在不足。
19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的20多年,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俄罗斯学界尽管面临苏联解体等重大事件的冲击,但研究者保持了冷静务实的姿态,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解放,不仅成果的数量超过前四个时期的总和,研究涉及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也是过去难以企及的。这一时期,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趋向,其主要表现为:对俄国重要文论和文论家的研究逐步深入,加强了对俄苏现当代文学的关注,注重俄国文学经典的现代阐释,俄国文学史著作数量增加,俄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开始系统化,对俄国文学现象作文化阐释和哲学阐释等。研究总体呈现严谨科学的良好势头,随着中青年学者逐渐成为研究的主体,研究思路的革新,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突破,都为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继续取得丰硕成果提供了重要保证。
中国的俄苏文学研究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有待加强的领域。首先,由于俄苏文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它在百年研究历程中常常承担了超出其本性的过于沉重的政治和道德的负荷。文学研究当然不可能与政治、道德、社会、人生这样的话题相脱离,然而如果片面强调和凸显某一方面的功能,那必然会使研究走入歧途。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研究者的独立品格大大加强,但从另一个侧面影响研究者的自主立场和科学态度的现象开始出现。如果说过去政治过多干预了学术研究的话,那么如今市场经济的大潮和不尽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对俄苏文学的学术研究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少数研究者的心态有些浮躁。如何进一步确立研究的独立品格,调整研究心态,看来还有待于大环境的改善和研究者素养的提高。其次,尽管近些年来俄苏文学研究的广度大有拓展,理论深度也在加强,可是与国外的优秀成果相比还存在差距。当然,这里有的并不具有可比性,但不少成果应该为我们所重视,需加大介绍俄罗斯和西方相关成果的力度。我们的研究,应该在材料把握、理论创新和体现中国学术的特色方面,争取有更明显的提高。同时,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互动,注意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减少理论移植中的误读误用现象,提升知识素养、活跃学术思维、倡导学术争鸣等,也值得学界关注。此外,某些领域还需要研究者更多地加以投入,如当下的俄罗斯文学思潮研究、俄苏现代文论的系统翻译和研究、具有创新意识的俄苏文学史的编写、经典作家(特别是研究不够充分的经典作家)研究、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的研究、俄罗斯文学的总体的诗学特征和艺术特质的剖析、俄罗斯文学学科理论范式的研究,以及在更广阔的背景和更深的层次上展开俄罗斯人文思想与中国文化进程关系的研究等。
尽管历经百年,但是和整个中国学术一样,俄罗斯文学研究仍还年轻,需要通过学术梳理和反省,促使它进一步走向成熟。目前的发展势头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时代精神的引领下,在百年学术积淀的基础上,随着更多的具有新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的年轻学者的加入,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在新世纪定会获得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
*本文系文汇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图片来源于重庆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