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作为一种古老的、重复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和象征表演性的实践活动,发挥着凝聚社会、融合情感、增进团结、传承文化等重要功能,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存储器”和“记忆的识别物”。国庆阅兵作为仪式的一种,在展示综合国力、凝聚象征力量、提升国家形象、构建民族-国家身份认同方面大有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进行了14次国庆阅兵。当人民军队走过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城楼时,全体中华儿女,心为之振奋,眼眶为之湿润。又是一年国庆节,让我们跟随镜头穿越时空,回味那些珍藏的永恒。
天安门前的14次国庆大阅兵
1949年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下午3时,从炮火硝烟中走来的人民军队,手持和操作着缴获的“万国牌”武器装备,以胜利之师的风采,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
受阅装备有轻重武器110多种,产自24个国家的98家工厂。其中火炮119门(不含轻迫击炮)、坦克95辆、装甲车57辆、汽车222辆、飞机17架、军马2344匹。
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阅兵并不在开国大典上,而是在1949年3月25日西郊机场举行的大阅兵。这一天,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进驻了北平,标志着我们党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逐步走向城市的战略转移,开辟了以城市为中心,领导全中国的新纪元。
◆◆◆
1950年
1950年国庆1周年阅兵,由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朱德总司令检阅了部队。分列式以军校学员为先导,依次为步兵、炮兵、战车摩托化步兵和骑兵部队,空中梯队的各种战机在步兵进入天安门广场时临空,形成了立体阅兵的场面,使人叹为观止。
◆◆◆
1951年
1951年国庆阅兵体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一批身经百战的高级指挥员以解放军军事学院学员身份参加了阅兵式,并走在受阅部队最前面;二是参加阅兵式的各类专业军校学员数量增加,他们来自步兵学校、战车学校、炮兵学校、海军学校、航空学校等,体现出新中国对专业军事人才的培养进入一个新阶段;三是一些新兵种纷纷亮相,这其中包括伞兵部队、火箭炮部队、防空兵部队等;四是民兵大队第一次出现在国庆阅兵式上,他们是华北老解放区民兵的代表,都是战斗英雄和工作模范。
◆◆◆
1952年
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军艰苦战斗,这一年国庆阅兵式上,空中梯队与地面部队形成了强大的立体阅兵阵容,展现了中国国防力量的不断增强,其为抗击外来侵略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
1953年
1953年,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斗争胜利,并结束了经济恢复时期,进入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当年的国庆阅兵,由副总参谋长张宗逊接替聂荣臻担任阅兵总指挥,仍由朱德总司令检阅部队。分列式仍是解放军军事学院队伍走在最前,接着是各军校学员方阵,然后是步兵、骑兵等方队以及空中编队。
◆◆◆
1954年
1954年至1959年,是解放军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确定的军队建设总方针总任务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全面开展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解放军实现了由单一陆军为主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主要武器装备初步实现国产化,新的国产武器装备在阅兵中逐年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国庆阅兵,是骑兵部队作为兵种最后一次参加阅兵式。
◆◆◆
1955年
1955年国庆阅兵是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后的首次阅兵。受阅部队指战员身穿55式军服,佩戴肩章、领章,军容严整地通过天安门广场。
55式军服设置了礼服、常服、工作服3个系列,军官佩戴军衔肩章、兵种勤务符号领章和帽徽;士兵佩戴帽徽和军衔领章;男军官夏季戴大檐帽,女军官戴无檐帽,陆、空军士兵戴船形帽。
◆◆◆
1956年
1956年的国庆阅兵式在滂沱大雨中进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庆阅兵中唯一一次雨中阅兵。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观礼阅兵式,受阅官兵的军装湿透,精神却越发饱满,踏着水花前进。
◆◆◆
1957年
1957年1月,中央军委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军事建设反映在阅兵上,最大的变化是受阅总人数比往年少,是新中国历次国庆阅兵中最少的一次。不过这次阅兵国外来宾空前多,应邀来中国访问的50多个国家的外宾、各国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员,以及在华外国专家等观看了阅兵式。
在1957年的国庆阅兵上,中国自行生产的伊尔—28型喷气式轰炸机、歼5型歼击机首次参加国庆阅兵。
◆◆◆
1958年
1958年国庆阅兵最大特点是民兵队伍规模空前,由工人、农民、学生组成的众多民兵方队出现在受阅队伍中。基干民兵方队由来自太行山、白洋淀等革命根据地的民兵战斗英雄组成,他们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用土枪、土炮打击敌人。
◆◆◆
1959年
1959年国庆10周年阅兵,由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任阅兵总指挥,新任国防部长林彪检阅了部队。这次阅兵,受阅武器装备基本实现了国产化,中国自行制造的59式主战坦克和“红旗”检阅车等首次亮相国庆阅兵式。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方针对国庆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后因种种原因,连续24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时,恢复了国庆阅兵。
1984年国庆阅兵是改革开放后的首次大阅兵,由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任阅兵总指挥,军委主席邓小平检阅了部队。受阅部队由46个方(梯)队组成,其中空中梯队4个,地面方队42个,共10370人。
35周年国庆阅兵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国防力量和人民解放军的精神风貌,壮了国威,显示了军威。
◆◆◆
1999年
1999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了50华诞,时值世纪之交,这一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阅兵式也被称为“世纪大阅兵”。此次阅兵由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新良任阅兵总指挥,军委主席江泽民检阅了受阅部队。
参加国庆阅兵的共有17个徒步方队,25个车辆方队。改革开放新时期诞生的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特警和预备役部队等首次参加受阅。在武器装备方面,此次受阅的42种装备,90%以上都是新装备,绝大部分都是我国自行设计和生产的。
◆◆◆
2009年
2009年国庆阅兵是新中国甲子华诞的阅兵盛典,由北京军区司令员房峰辉担任阅兵总指挥,军委主席胡锦涛检阅了受阅部队。此次国庆阅兵共有56个方队,其中地面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30个,空中梯队12个。参加受阅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共8000多人。这次阅兵展示了52型主要装备。全部是国产装备,大部分是首次参阅。
大典鸣礼炮为哪般?
鸣礼炮起源于英国。据说四百多年前英国海军用的是火炮,当舰船进入另一国港口之前,或在公海与外国舰船相遇时,便自动放空炮,以示无敌意;对方也相应以鸣炮回敬。久而久之,鸣炮便成了国际通例,成为盛大庆典和隆重的迎宾仪式上经常使用的一种礼节和礼遇。以前最大的战舰只装有大炮二十一门,所以按照惯例,鸣炮21响为最高规格,每用于国家大典或迎送外国元首的仪式。
开国大典背后的3个小故事
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1
为什么选在10月1日?
原定开国大典的日子不是1949年,而是1950年元旦。刚刚解放的北京社会治安十分复杂。西南、华南还有不少地方仍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制空权更是完全掌控在国民党空军手中。鉴于上述情况,中共中央决定开国大典缓行,抓紧时间打击国民党残留人员的破坏活动,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初步定在1950年1月1日。
就在此时,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为团长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对苏联进行了秘密访问。访苏期间,斯大林问刘少奇: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宣布成立中央政府?刘少奇根据出国前中共中央酝酿的意见如实告诉斯大林。斯大林听后建议:解决重大问题时固然要稳妥,但更重要的是不可错过时机。我想提醒你们注意防止敌人可能利用所谓无政府状态进行干扰,这是极毒辣的一招,不能不防。
中共中央认真考虑了斯大林的建议,在分析国际国内的形势后,很快作出决定: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同时,举行盛大典礼,即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上的陆军方阵
2
为什么要在下午举行庆典?
开国大典选择在下午3点举行,为的就是防备蒋介石空袭。因为国民党用于轰炸的飞机是美制B-24轰炸机。这种飞机时速488公里,最大航程为3380公里。轰炸机的起飞地点是浙江舟山群岛,和北京航距1230公里。如果上午从这里起飞,B-24轰炸机可以在3个小时左右抵达北京,执行完轰炸任务之后,还可以安全返回。但如果下午起飞,轰炸任务虽还可以执行,但夜航能力相当差的B-24,就很难飞回去了。
当然,10月1日下午举行开国大典这个消息一直是绝密的,直到典礼开始前5小时,才由当时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发出公告。
朱德总司令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陪同下,乘车检阅受阅部队。
开国大典之夜。
3
修缮天安门广场只用了3小时
开国大典,最初选择场地时,曾考虑天安门广场和西苑机场两处。经过周密对比研究,最后选定了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前的天安门广场,就是中华北门及其东西两道南北走向的红墙之间,直到金水桥前凹形的空场,其南北长百余米、东西宽七八十米,远没有现在这么宽大。
共青团北平市委筹委会和北平市学联,要求各校在9月10日星期六下午组织4300名学生到天安门广场义务劳动。消息在报上和各学校一公布,两天时间内有18000人报名。各校只好采取抽签办法决定谁能参加。
9月10日下午3点,劳动开始。不到3小时,两片面积占了19980平方米,高出马路半米的满是青草乱石、七高八低的荒地,已变成了几乎和马路一样平、略微向两旁倾斜的一片光滑、眉眼舒展的广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