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IUCN
新闻回放
大熊猫降级了
今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在美国夏威夷举办第6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期间宣布:中国“国宝”大熊猫将不再被列为濒危物种。
IUCN将动物保护的级别划分为9类,最高级是“灭绝”,大熊猫原先位于第4级的“濒危”,现降级至第5级的“易危”。
上世纪80年代,由于森林滥伐和盗猎现象严重,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估计已不足1000只。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并开始下大力气加强对大熊猫的保护。
IUCN最新统计报告称,得益于中国政府几十年坚持不懈的保护,目前中国野外成年大熊猫的数量大约是1864只,加上幼崽,总数达到了2060只。
IUCN于1948年在法国枫丹白露成立,现总部位于瑞士格朗,是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全球性环保组织,同时也是自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唯一作为联合国大会永久观察员的国际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每4年举办一届,被业界认为是环境领域最高规模的国际会议。
■张田勘
为何降级:五个标准无一达标
大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生物物种,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除被中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外,也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附录I,素有“国宝”和“活化石”之称,具有极高的生态、文化、科研和美学价值。自1961年起,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标志就是大熊猫。
大熊猫的分布区域相当狭小,实际上它的分布地点仅限于中国陕西秦岭南坡,甘肃、四川交界的岷山,四川的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彼此分割的6个区域。作为世界上极其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现状,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为世人关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评判物种是否濒危时,主要依据5个标准。分别是:野生种群成熟个体数是否少于250只;野生种群分布区或占有区是否低于5000平方千米;过去10年或3个世代内,野生种群是否出现大幅下降;野生成熟个体大于2500只时,今后10年降幅是否会超过20%;今后5个世代灭绝风险是否超过20%等。
在这5个标准中,只要满足任何一个,就可以被定为濒危动物。但是,伴随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规模的持续增加,大熊猫已经没有这5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所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其降级合情合理。
中国林业局2015年年初公布的中国大熊猫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2003年的1596只增加到2013年的1864只,增长了16.8%,圈养种群数量从164只增加到375只。而且,从1981年开始,中国禁止买卖大熊猫皮毛。1988年生效的 《野生动物保护法》 禁止偷猎大熊猫并将其保护级别升为最高。
1992年,中国建立大熊猫保护体系,扩增其栖息地,如今,中国已有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其栖息地达到258万公顷 (25800平方千米),比2003年增加了11.8%,使得67%的大熊猫得到了保护。中国的四川被视为大熊猫的故乡,现在四川分布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387只,栖息地202.7万公顷,同比增幅也均在10%以上。
这些情况证明,中国在过去10年保护大熊猫的成绩斐然。
成功经验:保护栖息地十科技介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为,中国对大熊猫的保护是卓有成效的,因为一旦进入濒危物种,很少有物种能够从濒危名单上被划掉。
由于大熊猫在世界上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中国对大熊猫的保护投入较多,其中有多项认知和措施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共同认可的,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再引进工程,发展和壮大野生种群;开展驯养繁殖;进行资源监测和科学研究;实施严格的法律保护,禁止或限制商业性开发利用等。
中国已经建立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共有67处,如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四川王朗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四川佛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甘肃陇南文县白水江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有效保护了大熊猫的栖息地,遏制了人类对大熊猫的侵害。
大熊猫的保护不同于其他濒危动物,因为大熊猫的繁殖特别困难,即便在自由自在的野生环境下,大熊猫的繁殖也相当困难。很多大熊猫幼崽并不能在恶劣的野外环境中平安长大;如果大熊猫妈妈产下两只幼崽的话,还会抛弃其中相对弱小的一只,这也是限制大熊猫种群进一步扩大的一个原因。
因此,保护大熊猫还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为此,中国建立了以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陕西楼观台大熊猫救护中心等为主体的大熊猫圈养种群繁育体系,通过科研攻关,成功解决了大熊猫繁育的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存活难等技术难题,使得圈养大熊猫数量达到375只,基本实现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大熊猫的濒危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不同意见:保护等级调低为时过早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大熊猫保护评级结果后的第二天,9月5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微博称,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将大熊猫保护等级调低还为时过早。理由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是根据相关数据和技术指标,从理论上做出的判断。但中国林业局作为大熊猫保护管理部门,要着眼于实际工作情况和保护形势对大熊猫状况进行评估。
目前,中国的大熊猫仍然面临四种危险境地。一是栖息地破碎化,部分局域种群仍面临生存风险;二是种群交流状况有待改善;三是全球气候变化会影响大熊猫的生存,未来80年大熊猫赖以生存的1/3竹林可能会消失;四是大熊猫分布区存在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保护管理能力仍需加强。
栖息地破碎化表现为,大熊猫仅分布于川、陕、甘三省的狭窄地区,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个体数量小于30只、具有灭绝风险的种群有22个,其中个体数量小于10只、具有高度灭绝风险的局域种群有18个。
大熊猫小种群灭绝风险较高体现在,铁路、公路、输电线路等工程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被破坏,同时大熊猫分布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放牧、采集竹笋、药材等活动仍较普遍,影响到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而且,由于栖息地破碎化,随之而来的影响是,大熊猫局域种群基因交流受阻,遗传多样性不足,也威胁到大熊猫的生存。
尽管中国林业局提出了不同意见,但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依然有不少共识。例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大熊猫不再被列为濒危物种可能只是暂时的,但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大熊猫栖息地的碎片化,而是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将在下一个80年内毁掉大熊猫栖息地35%的竹林,它们的生存将再度面临威胁。
大熊猫代表了20世纪野生物种保护的面貌,尽管大熊猫种群的持续恢复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它已可以成为21世纪野生物种保护的一个标志。正如国家林业局的表态一样,在大熊猫保护方面,中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毕竟,全球野生大熊猫数量也仅有1864只。
IUCN红皮书物种濒危状态等级
等级 缩写
灭绝 EX
野外灭绝 EW
极危 CR
濒危 EN
易危 VU
近危 NT
无危 LC
数据缺乏 DD
未评估 NE
我国 《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九条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划分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两种,大熊猫属于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动物保护的分类划分为9个级别,根据动物数量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族群分散程度等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