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是中国“第一将军县”湖北红安县小童口中都能传唱的民谣。
革命年代,红安十几万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小康路上,老区人民坚守“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再次打响脱贫新战役。
曾经名为黄安的红安县,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这里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共和国高级军事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从这里踏上了长征征程。其中,红四方面军队列里,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红安人,每四位英烈中就有一个红安籍。
如今,革命年代留下的纪念场馆、革命遗址密集分布,成为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的重要收入来源。红安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自然山水特色,正将红色文化的“名气”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人气”。
城楼、县衙……走在红安将军文化影视城,记者仿佛穿越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影视城占地46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以红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风格为蓝本来设计。自2013年影视城建成以来,《铁血红安》《东方战场》《最后的国门》等十余部电视剧在此完成拍摄。
“旅游街道建好了,每年开店子能赚2万元。”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75岁的老人余崇信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靠着旅游收入,日子过得很舒心。
在长胜街这条不到一千米的街道上,集中了红四方面军指挥部、七里坪工会、合作饭堂、苏维埃银行等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解员卢何莲告诉记者,近几年,红色旅游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仅去年登记的参观游客就有50多万。
以影视为名片,以产业为动力,以文化为灵魂,红安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据红安县旅游部门统计,截至目前,红安有各类文化旅游项目达76个,协议投资额458.7亿元。2015年接待旅客430万人次,同比增长19%,实现旅游总收入28.8亿元。
文化旅游成为经济发展名片的同时,新经济也在革命老区悄悄生根发芽。在红安佰昌大学生孵化基地,记者见到名校毕业的“90后”张文萍,她去年放弃高薪创办罐头食品公司,通过地面超市、阿里巴巴、微商等渠道,将产品销售到美、日、韩等地。“今年国内市场也做起来了,估计月销售罐头7000箱,销售额在120万元以上。”张文萍说。
在孵化基地这个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上,入驻的创业企业能享受办公用地免费、两年10万元无息贷款等多项利好政策。一年多来,已经有52个团队、近400人入驻。
大学生孵化基地还只是红安经济新征程中的一小段路。“6年间,经济开发区新型产业园从3平方公里扩大到126平方公里。”红安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梅红波介绍说,5年多来,县里的新型产业园区新增厂房面积500万平方米,这个数字是新中国成立后,红安前60年厂房建设面积总和的10倍。如今,红安县GDP比1978年增长了50多倍,一跃成为全国老区发展最快的县之一。
革命时期,红安人讲“要革命、不要家、不要钱、不要命”的“一要三不要”和“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的“一图两不图”精神。新时期,红安人正埋头苦干,发扬“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红安精神,让老区焕发新容颜。
新华社记者 陈俊(新华社武汉9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