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 这个月,在上海杨浦军工路100号创业园区,有一家特别的家政服务公司正式挂牌开张——歌珊地(上海)家庭服务有限公司。当你走进这里,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家政公司,却更像一个家:培训基地里,KTV、舞蹈室、洗头房等设施一应俱全。
“很多设备都是为了阿姨下班后回来有家的感觉,有被照顾的感觉而安装的。” 公司的创始人何赵玉兰这样向我们讲述她美好的心愿。
成立公司视为了救助更多孤儿
“成立歌珊地并不是纯粹为了赚钱”,何赵玉兰娓娓道来歌珊地背后的故事,“我们想救助更多孤儿。”
何赵玉兰回忆起13年前第一次到中国福州福利院看到的景象,声音仍旧有些哽咽。“整个福利院有200多个孩子,全部身患疾病。其中有一个孩子只有8个月大,全身紫蓝色,躺在一个很大的氧气筒旁边。她的眼神看着我,里面充满了故事。”
福利院归来后,何赵玉兰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她四处奔走,起初想在香港的一些慈善机构寻求合作和帮助,无奈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拒绝了。“这时候也很失落,我们想做一些善事,但却发现举步维艰。”痛定思痛后,何赵玉兰决定成立自己的慈善基金会。
2006年10月26日,海星慈善基金会在香港正式成立。当年11月,何赵玉兰来到河南洛阳的一家福利院,试图帮助那里可以接受治疗的孩子。“每次,慈善基金会的成员都是亲自飞抵福利院,在与医疗专家深入了解和探讨后,选定合适的治疗对象。”何赵玉蘭说,基金会的每一位成员机票、吃饭、办公都是“自掏腰包”,力求把每一分钱都花在福利院的孩子们身上。截至目前,全国共有超过500名福利院的孤儿被治愈。他们当中的三分之二孩子,更是被中国、美国等家庭领养,开始了另一番全新的人生。
随着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何赵玉兰发现,福利院人手配置有限,无法周全照顾每个孩子。2013年3月,海星慈善基金会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养育中心,随后,扬州、无锡养育中心纷纷建立,为照顾孤儿院孩子提供了更专业的大家庭。
然而福利事业越做越大,何赵玉兰又喜又忧。喜的是更多孩子将得到帮助、改写人生轨迹,忧愁的是福利事业筹款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压力很大,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经常工作到凌晨3、4点,我们中很多人都已经五六十岁的年纪,确实有些吃不消。” 2年前起,何赵玉兰和基金会的同事们开始思索福利事业的出路。
“用适当形式的商业行为支持慈善事业,还能对社会额外有所贡献。我们想起来海星喂养中心的护理员们,她们在海星精神面貌的变化令我们对改造阿姨成为贴心的照顾者很有信心!”就这样,歌珊地在众多基金会同事的支持下开始了筹备运营的工作。
借助镜子帮保姆找回自信
“在镜子房里,当我发现四面都是自己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些年好像忘记自己了。我总是在照顾别人,却从来没考虑过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想成为怎样的自己?……我好想用接下来的时间为自己好好活一次。”李阿姨(化名)从镜子房出来,她百感交集,顷刻间泪流满面。
“设计镜子房的目的,就是让阿姨们可以静下心来面对自己、欣赏自己、回忆过去也企盼未来。我们想让每个阿姨看到自己美丽的一面。”何赵玉兰在介绍镜子房的功用时如是说道,“我们想帮她们找回生活和人性的美。”
来自河南的邱阿姨(化名)做家务干净利落,服务细致。但令雇主头疼的是,邱阿姨偶尔比较有主见,不善于和雇主沟通。
原来,离乡的情绪令她闷闷不乐;另一方面,阿姨习惯忍气吞声,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心里面却生着自己的闷气。经过情绪的疏导,阿姨慢慢放下愁绪,敞开心扉,她决定继续投入地为雇主服务。
“我们把品格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何赵玉兰这样强调。“只有阿姨自己快乐的时候才能把快乐传递给家庭。”除此之外,谦卑、沟通、服从、尊重、保密等,都是歌珊地在培训的过程中更注重向阿姨灌输的品格培养。
希望给予保姆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职业
为了保证保姆的质素,歌珊地根据阿姨的特长和能力精心为每位阿姨设计培训方案,提供上岗前为期1-2周的培训。
“两周的培训只是让阿姨具备上岗的能力,更重要的环节是后期的跟进和再培训,这样可以不断更新和巩固阿姨的知识储备”。“再培训”亦是歌珊地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岗后不低于三年的持续培训课程将培训出高素质、好品格的保姆,使其配合不同家庭的服务需求。
何赵玉兰说,歌珊地希望给予保姆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且是一种职业。所谓职业,是培训每个学员有专业的家政服务技能,更能爱上这份工作,愿意将家政服务作为一份令自己骄傲的可以毕生追求的事业。每个学员不仅能在歌珊地接受技能培训,更能在这里接受品格培养的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说起来你们会觉得好笑,其实我们想要通过家庭服务影响中国的家庭文化。”何赵玉兰笑道。在家政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可否认的是,保姆成为很多家庭的需要,保姆的服务质量和态度将直接影响家庭的下一代,因此,提高保姆本人的道德、礼仪、素养、价值观非常重要。
“我们想借助‘一位位不烦心的保姆’向每个家庭传递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