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唐代诗人白居易以直抒胸臆的词句表达了对杭州的留恋。他不知道的是,110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城市、“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为G20这场世纪盛典的召开,鼓起新的风帆,从婉约的“西湖时代”跨进壮阔的“钱塘江时代”。
距钱塘江畔800米的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一跃成为杭州新一轮城市发展的地标,欣然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赞誉和褒奖。
上个周末,记者采访了中建八局项目团队,深度揭秘,看铁军八局如何砥砺策进,将这一切变为现实。
无处不在的“4.30”,倒计时的声音压迫着每一位建设者的神经
大——
单体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
屋顶花园6万平方米,离地面44米,是世界最大的屋顶花园;
“城市客厅”是球面直径60米、建筑高度86米的球缺结构,是世界最大屋顶城市球壳之一;
土方开挖总量约220万立方米,可以填平钱塘江近400米;
总用钢量达14.5万吨,相当于3.5个北京“鸟巢”,钢结构的现场焊缝达5万米,而且囊括了钢结构建筑的所有技术形态;
混凝土60万立方米,可以填平280个标准游泳池。
……
是否造成浪费,是否不可持续?
NO!会场并非新建。
2012年初,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的工程图纸基本敲定,此时的杭博本为展览打造,是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建八局以BT方式合作的项目,由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总承包施工,预计于2015年7月竣工。
就在即将竣工之际,项目团队领命一项新的任务——杭州扛起举办G20峰会大旗,杭博被委以G20峰会主场馆的重任。根据峰会需求,项目部要对主会议厅、午宴厅、接见厅、新闻发布中心、新闻发布厅等17万平方米、约20个功能区域进行改造和提升。
随着新任务下达,杭博竣工时间延至2016年4月30日,这意味着,在不足300天的时间里,中建八局项目团队不仅面对庞大的工程量,改造部分还是一个典型的“三边工程”——边设计、边深化、边施工,这对建设团队的组织协调、深化设计、高效施工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誓保“4•30”节点!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由此拉开帷幕。这时的杭博施工现场,倒计时牌随处可见,大小机械设备来回穿梭,各色工种有序作业,项目团队戏称的“白加黑”“5加2”工作模式由此开启,高峰时8000多名建设者齐作业,共同演绎杭博工程的速度与激情。
高强度的工作,必然换来显著成绩。在他们的努力下,2013年杭博主体完成,2014年钢结构和幕墙工程完成,2015年完成大面积改造,2016年完成了内部精装全部工程。杭博工程“一天一个样”,就像看延时摄影作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朝着预定目标快速推进。
每个电缆头、每颗螺丝是谁拧的,都能查到
“体量大,不仅意味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整个管理思路、施工方法都要做出相应改变。”早在开工之初,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副总经理、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项目经理张晓勇就预料到前所未有的难题。2012年6月,项目团队进场施工,深12米、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地下土方开挖,验证了他的判断。
解开难题的钥匙就是创新。“两横三纵”的施工道路体系,由北向南流水施工方法,创新发明智能可调挤压式锚索承载头——成为项目团队在土方开挖阶段的制胜法宝。通过合理规划平面布置和科学排定施工顺序,极大地减少了机械投入量,避免了物料的二次倒运,使总工期提前了一个月!
然而,地下土方开挖仅仅是一系列难题的开始,紧随而来的地下结构施工、钢结构主体施工,是接下来需要面临的一道又一道难关。
经过反复试验论证,项目团队创新发明“跳仓法”施工技术,有效避免了超大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地下结构顺利完成,项目团队来不及松口气,6.2万个、重达14万吨的地上钢构件安装任务催得紧,它们将成为支撑“骨架”,囊括了钢结构建筑的所有技术形态,无论是超大、超重,还是各类异型钢构件,必须确保每一个构件都精准就位。
为此,项目团队运用BIM技术对工程钢结构体系建模,形成三维模型,在电脑上进行虚拟拼装。6万余件总钢构件工厂生产加工,施工现场组装。通过这些方法,项目团队完成了从18米到72米管桁架的安装,用最重达每平方米2.8吨的钢构件“织”成长300多米的飘逸彩带,以及重达1197吨的飘带网架。相当于3.5个北京“鸟巢”的钢构件安装任务,他们只用了一年时间。
杭博项目对质量的管控,可以说,到了极度苛刻的地步——即使一颗螺丝钉,也要编号,责任到人。强大的电子系统,就算整个杭州断电了,这里也不会断电。在施工过程中,上千个电缆头,每个都有人负责、签字。
全国最大“空中花园”美得精致,美得有意义
这里上演着世界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的绿色奇迹——在高44米的屋面上建造一个6万平方米的花园,相当于8.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在屋顶上建花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与露地造园相比,屋顶花园的空间布局受建筑固有平面的限制和建筑结构承重的制约。为了减小荷载,全部采用不到一吨的小型挖机作业,尽可能使用人力施工,最多的时候有550人同时在现场作业。
这个巨大无比的花园,拥有各类苗树1万多株,使用砂、土方、陶粒共6万多立方,种植各类色块苗达100多万株,每一个都是精挑细选。最大的一棵罗汉松高4.2米,婀娜优雅地伫立在花园的正中央。
屋顶花园还有独具中国古典园林特色的徽派古建筑,1200多平方米,各类砖雕花窗、风景饰面全部采用传统人力描刻,断桥残雪”、“我心相印亭”等西湖元素,打造了一个园林版的“迷你西湖”。园丁们饶有兴致地哼唱着小调修剪,仿佛“人在湖中游”。
然而这样一座硕大的空中花城并不是一个“花瓶”——不仅降温隔热效果好,而且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丰富俯仰景观,在改善局部小气候的同时,还能补偿建筑物占用的绿化地面,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既是绿色花园,也是绿色建筑。建设者们在工程建设中,潜心研究绿色施工技术。工程大量采用“外遮阳系统”,降低了建筑能耗。不仅如此,在无柱大厅屋面位置,安装有单晶硅光伏玻璃,使用寿命25年以上,对展厅能源系统形成补充。
文汇网记者 史博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