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留学,不去留学,都可以,我只要爸爸妈妈不要再吵架!”开学在即,随着电视剧《小别离》热播,剧中三个家庭对于中学生子女的教育,尤其是要不要让孩子出国留学,引发人们对国内方兴未艾的“低龄留学热”话题的探讨。
又逢开学季,学校课堂却要上演“别离”一幕,一些家长选择在子女的高中阶段送他们赴海外求学,为孩子今后能跻身外国名校加速“冲刺”。
在电视剧《小别离》里,“学霸”家长不惜卖房送女出国,普通的中等收入学生家长花了近10万元为孩子补习托福和SAT考试技巧,家境富裕的家庭索性从一开始就怀着送娃出国的心。居中三个不同家庭代表了中国的三种不同阶层:富人阶层、中产阶层和工薪阶层。这三个家庭对应的三个中学生孩子也有代表性,分别是后进生小宇、成绩平平的朵朵以及学霸琴琴。
根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突破50万,中学生留学人数占13.76%,九成以上为自费留学。2016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共940万人,与上年相比,微降2万人。部分省市出现了考生人数逐年下降的现象。与之形成对比,2015年中国有52.3万出国留学人员,比十年前增长了290%。
数据显示,百度网页相关话题以“千万”级浏览量计算,“小别离”热词连续登上微博热搜榜,电视剧收视率也位列全国卫视前茅。
“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小别离’里蕴含的问题,有的我自己也很难回答,作为创作者,我尽力呈现各种问题,不会给出答案,也没有唯一答案。”《小别离》编剧何晴说。电视剧所反映的其实是社会转型期当代人内心深处的纠结、挣扎和不甘,文艺创作不回避社会现实,是为了更积极有效地求解这类“教育乡愁”的方程式。
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近日举办的研讨会上,与会者提出,在“小别离”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引发不同观念激烈碰撞时,其实也反映了绝大部分受众和家长对于本土教育仍始终寄予厚望。影视作品以“小”见大、引人深思,或将有助于激活今天教育领域改革的命题,所谓的“教育乡愁”也就有望逐步化解了。
在资深教育专家戚若予老师看来,低龄留学热产生的一个原因,是部分家长对于中国教育的失望。低龄留学是家长对孩子教育平台的一种选择,这背后应该是长期规划,而非被逼无奈才去选择的急就章。低龄留学如果没有父母去陪读,那么最好在国外有亲戚、有“后勤基地”,否则孩子在性格养成期也有可能出现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部分城市家庭的经济条件可以允许未成年人选择更多元的求学路径,由于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农村学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求学之路尚未发生根本变化,他们也同样需要更优质、多元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