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展示景泰蓝绝技。(首都博物馆供图)
9日,《匠心筑梦烁古今———燕京八绝》展览在首都博物馆揭幕。276件(套)匠心独运的展品与传承者们活灵活现的现场展示,向观众讲述“燕京八绝”的前世今生。
“燕京八绝”的历史是北京建都史的小小投射,自元代起各地手工技艺的精华便由民间汇聚到北京宫廷,在不断融合与升华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极具“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品,直至清代达到了传统工艺技术的高峰。其中,玉雕、牙雕、景泰蓝、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京绣和宫毯这八大工艺门类是清宫御作的翘楚,被后人赞誉为“燕京八绝”。随着社会发展,昔日的“八绝”由宫廷造办处重回民间制作,在产业规模缩小、技艺传承的尴尬下艰难前行。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9日,展品既有古代、民国时期文物,也有当今大师和学生的作品。展览共分10个单元,除“燕京八绝”展品外,还设有技艺展示区和传承情况介绍,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凝聚了历史文化底蕴和无穷智慧的手工技艺。
每道工序都凝聚匠人心血
9日的首博大厅分外热闹,金漆镶嵌、花丝镶嵌、京绣等技艺的传承者们正现场演示“燕京八绝”的绝技。
金漆镶嵌是“八绝”中命运最为坎坷的一项,不少绝活儿已近乎消逝。一身红衣的工艺美术师侯雪在现场以一只小巧的松木盘子演示“平金开黑”工艺:在胎型上以漆涂抹,再将两种不同颜色的金箔贴出分层效果,以工笔绘画勾勒黑色轮廓,经打磨、做旧、封漆等步骤处理形成完整的器物。步骤说来简单,做起来却颇费心力。侯雪介绍:“作为收藏品,按标准要刷18遍漆,每一遍要打磨4次,所用的两种金箔则严格采用97%和99%两种纯度。”在这样精益求精的技法下,做一个盘子耗时数月是常事,若是制作屏风、鞋柜等大件,三五年也不在话下。
“金漆镶嵌作为一种载体,漆器上可以嵌玉、玛瑙等各式宝石,也能够融合‘八绝’其他技艺。虽然如今3D打印等现代技术很发达,但我们的漆器制作依然全靠手工,‘一器一物皆自我’,每一道制作工序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侯雪告诉记者。
侯雪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已专注这项事业8年。他所在的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北京金漆镶嵌厂,1956年由16家手艺人作坊联合创建,目前负责人是年近古稀的清宫造办处第五代传人、“金漆镶嵌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柏德元。“厂里最年轻的大师也近60岁了,从事金漆镶嵌15年以上才能称为师傅。”
90后、95后投身“八绝”
“燕京八绝”,“绝”不单指技艺绝伦,它们的传承正面临困境———多数工艺大师已步入古稀之年,青年传承人严重匮乏。为抢救这些濒临失传的“八绝”,北京市人力社保局从2012年开始,在三所技工院校相继开办并恢复了景泰蓝、花丝镶嵌、玉雕、雕漆、京绣等五个传统专业。金漆镶嵌、宫毯、牙雕等专业人才培养也陆续恢复。
唐人张祜诗曰:“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在精湛技艺、上好原料之外,可贵的是工匠们那颗追求极致、敬畏自然之心。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展台前都围满了前来参观的孩子,而现场表演者们也格外年轻,他们除了要演示绝活,还要回答大家七嘴八舌的提问。花丝镶嵌的表演者樊凡是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五年级学生,她正忙着拔丝嵌玉,以银丝复刻一支十三陵出土的发钗,用镊子将比发丝粗不了多少的花丝卷成一个个小圈,采用掐、填、攒、焊等传统技法编织成型。
除了繁复细致的图案,这门技艺无疑是对眼力的巨大考验,但樊凡却乐在其中。入学的前三年她潜心学习绘画与传统文化知识,近两年则正式入行学艺,明年即将毕业的她对前途十分乐观。
该校校长王世杰告诉记者,学校已开设了花丝镶嵌、景泰蓝、玉雕等专业方向,专门培养“八绝”人才,现场几位表演者中也不乏该校在校生,“就业完全没问题。90后、95后投身‘燕京八绝’令人颇感欣慰。”
而展厅中颇为亮眼的京绣单元中,国家级非遗传人梁淑平所制“红缎地绣八团龙凤纹双喜袍”“盘金绣龙袍”,以制作“龙袍”享誉世界的设计师郭培所制“京绣云肩翘摆凤尾裙”等绚烂旖旎的京绣服饰,均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将京绣技艺与高定服装相结合,这门手艺在创新中获得传承。
京绣是以北方民间绣为基础,同时凝聚苏绣、粤绣等多种刺绣工艺精华的皇家手工绣,由于不如苏绣、湘绣等知名度高,之前始终少有人问津。据京绣技艺非遗传承人于静介绍,工贸技师学院首次设立的京绣专业大专班今年第一届招生,“设立专业、重点培养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