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在“万能”的资本面前,还能保持定力的,不是傻子就是“模子”。
陈晓东和他挂帅的日之升,显然属于后者。“实业报国梦”一扛就是20年。
倘若问:这么些年,陈晓东就没犹豫和动摇过?
有,当然有。
早些年,眼看着一墙之隔的工厂经营不善倒闭了好几回,但靠着卖厂房卖地,手头的钱还是挺丰足。陈晓东就曾自问:像我这样不买房不圈地,把辛苦钱反复投入研发到底值不值得?这些年,目睹身边靠资本运作一夜暴富的伙伴,他也曾彻夜难眠: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如资本一下子,做企业到底图个啥?
所幸,理工男特有的“一根筋”和执拗很快帮他绕了出来:这些年见惯了聚合离散,也见多了金融资本的击鼓传花和种种被资本“玩坏”的企业,他这样劝诫自己:“做实业的,还是踏实安稳些好。”
如今,日之升已是行业翘楚,光环无数。做实业做到这个份上,“模子”陈晓东却又有了新的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工业产品如何碰撞时尚
去年,某知名演艺明星在求婚时用来送钻戒的无人机一度声名大噪。很少有人知道,这款国内民用无人机翘楚所采用的机翼、壳体的原材料,正是来源于日之升。日之升副总经理杨涛介绍说,国外无人机机翼通常采用军用碳纤维,这种材料不仅成本高,而且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日之升最终研发的高强度塑料成功代替了碳纤维,其强韧度足以满足无人机在高空飞翔。
无人机机翼项目,代表着日之升未来发展的路径———通过“私人订制”,实现工业产品时尚化。在这样的私人订制中,日之升可以捕捉到客户的潜在需求,比如研发制造有金属质感的彩色免喷漆塑料,既保证质量,又不会因潮湿生锈;还有,改变塑料易燃、不导电的属性,运用在汽车零部件上等等。有时,这样的私人订制能帮助客户减少成本50%。
困惑二:话语权向谁要
近些年,日之升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实验室和标准的建设方面。
这源起于三个字:受够了。
现实情况是,国内企业要与“国际大佬们”合作,通常要把自己的产品送至对方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检测,并参照通常由对方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无形中增添了很多壁垒。日之升成立之初就遇到过这样的事儿。早些年,上海人民电器厂找到日之升,希望合作“攻关”实现高低压开关关键塑料原料的国产化,以替代传统的保险丝。在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后,又一道关口摆在了他们面前。阻燃材料生产出来后,如果想要走上国际市场,必须得到美国实验室的认可,获得他们发放的“黄卡”。当时,做这个阻燃材料实验需要花4000美元,而民企还没有外汇渠道,即便兑换了美元也无法汇出。几经周折,陈晓东委托身在美国的同学代为支付,这才解决了付款问题。
从那时起,日之升就深谙话语权的重要性。“作为科技企业必须要提升话语权,在与国外公司谈判时,要记得握紧自己的标准。”2011年,陈晓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基金项目“面向LED照明的高效光扩散聚碳酸酯纳米复合材料及应用技术开发”,旨在开发出综合性能优异的高效光扩散PC纳米复合材料,从而规范LED
照明灯具市场,打破国外高端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垄断。
困惑三:企业最终要承载什么
在日之升,有这样一个数字值得关注。近几年公司员工数量迅速增长,但员工队伍中那些跟随着日之升十多年的老员工占比仍超过20%以上。换句话说,公司初创时期的元老们几乎都没离开,这对一家民营企业来说难能可贵。
逐梦路上,陈晓东不断回溯着自己当初定下的温暖目标:一个工厂、一家企业不仅要成为员工赖以糊口的地方,更要成为他们安放梦想的所在。
“一个能够释放暖意的企业,才能承载大家的梦想。”企业内,生产线上的工人、刚出校门的大学生都得到了善待。企业外,日之升一直努力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平台,为沪上高校材料相关专业学生提供课题研究和实践机会。
文汇报记者 顾一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