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何易 实习生 骆树楠
酷暑烈日下,穿着将近十多公斤重的厚厚的人偶服装,而且还要摆各种姿势,是什么感受?
高温天的欢乐谷,上午11点,主干道两边的降温喷雾机在不停地运转着,来往的游客撑着遮阳伞。一位女生正向边上的小伙子抱怨:“早知道今天这么热,就不来这儿玩了。”
然而,烈日下出现在街道上的欢乐谷吉祥物“欢欢”和“乐乐”却没有清凉的选择,“套”中的扮演者要展示自己的舞蹈能力,并不断吸引游客前来互动拍照。面对记者的采访,脱下卡通演出服的他们,就像没穿雨衣去玩“激流勇进”的游客,从头到脚,浑身湿透。不同的是,浸湿他们的不是瀑布的凉水,而是他们的汗水!此时的地表温度是40℃,而厚重服装内的温度则已达到48℃。
每次表演结束,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表演者的化妆室外,晾着一排又一排的衣服,这是他们穿在演出服里的贴身衣物。
对他们来说,每场演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脱下湿透了的贴身衣服,拧干后晾在室外。两套衣服轮换有时还不够,那件没干就要重新换上进行下一场演出。
“夏天出的汗大约是冬天的四五倍吧,不过,我们都已习惯了。”来自云南的佤族小伙子阿岩是上海欢乐谷内真人卡通人偶扮演者之一。从深圳到北京再到上海,阿岩从事这项职业已经16年了。2009年上海欢乐谷开业,同行来表演的,如今只剩他还留在这里。
从早上九点的开园迎宾舞,到晚上六点半园区主干道的“欢乐嘉年华”花车巡游表演,再到深夜十点的夏季大狂欢,阿岩每天差不多有十场人偶秀,每次15-20分钟。表演之前,要提前10到20分钟穿上十多公斤重的人偶服装。为了让人偶的形象更加真实可爱,头套、鞋子和手套里都塞进了厚厚的棉花。
记者也试着穿上人偶服装,三四公斤的头套拿在手上,一时竟无从下“头”。在阿岩的指导下,花了差不多5分钟才把头套戴好,还得用手托住才能保证不掉下来。“你这是第一次戴,可能不太适应,像我们快的话,5分钟就能把全套服装穿好。”阿岩说。戴上头套后,视野受到极大限制,只能从人偶嘴巴的缝隙间瞥见外面。仅仅两分钟,当记者摘下头套时,已是满头大汗。
阿岩说:“我们表演时,汗还经常滴到眼睛里,痒得慌,又没法擦,往往一场表演结束后眼睛都红了。”他说,有时候遇到园内有特别盛大的活动,需要连续一两个小时不间断地表演,高温“作业”其实是对演员体力的考验。
只需蹦蹦跳跳?人偶表演并不简单
“你摔过跤吗?”记者问。
“刚开始做这项工作时,肯定会有这些困难。”阿岩说。
先学会走路,是人偶扮演者工作的第一步。厚重肥硕的靴子是人偶们的标配,而穿上它进行表演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我们不仅仅是在路上供游客们拍照,还得会跳舞、会表演。”
街舞、非洲舞、毛利人舞,这些他们都得会。身上穿着人偶服,他们的舞蹈动作必须幅度更大,过程中还要稳住头套,困难可想而知。
压腿、下腰、节目编排,这些专业舞蹈演员要做的事情也是他们的“必修课”。每天下班前,表演人员都还要有一个小时的练功时间。已经在此工作了三年的崔盼来说:“我们做表演的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有些技能如果不练习,时间一长就会荒废。”扮演卡通人偶的他,还“身兼”小丑角色,每天他都会要求自己不断练习扔草帽、杂耍球等等,遇到大型表演还要进行特殊训练。
唯一女性扮演者,曾是专业杂技演员
那么,有没有女性人偶扮演者? 有,但仅此一位。齐俊华———欢乐谷吉祥物“乐乐”的扮演者,今年26岁,来自河北沧州。她从小学习杂技,10岁开始表演,有着丰富的演出经历和舞台经验。
“人偶表演真是太累了,夏天体力消耗更大,服装里又闷又热,有时候我们男的都坚持不了,女的做人偶,像今天这么热的天,早就中暑了。”阿岩说的是实话,之前一些女演员先后离开了,只有齐俊华留了下来。经验和意志帮了她的忙。
除了扮演“乐乐”,齐俊华每天还有七场小丑表演、三场泡泡秀、三场大巡游。场馆、主干道都是她和游客互动的场所,送气球、喷水枪、摆姿势、和游客拍照,她基本属于连轴转的状态。
想做到退休,把更多欢乐带给大家
1980年出生的阿岩现在还没有孩子,他说有时候跟园内的小游客一起玩,感觉就像在与自己的孩子嬉戏,只要一扮起人偶,所有烦心事儿一下子都没了。
阿岩的很多佤族同乡也在欢乐谷当演员,能歌善舞似乎是他们的天性。平时工作完了,他们也会聚在一起聊天说笑、打鼓弹琴,有的情侣还会用佤语互对情歌。
乐观的性格也让阿岩他们在平时工作遇到困难和烦恼时,不会愁眉苦脸。经常有游客在看到卡通人偶时比较激动,伸手去拍打人偶的头部,觉得是在玩闹。但这对扮演者来说却是一种“折磨”,“有时候直接被打闷了”,阿岩说。崔盼来也说,在他发气球时,会有人直接来抢。“不过,毕竟大多数游客还是讲文明的,他们会主动问我们辛不辛苦、热不热,还有游客给我们送水呢!”阿岩表示。
“如果将来能有更先进的服装,比如那种高科技的,衣服里能带空调的,我想我能做到退休,把更多欢乐带给大家!”阿岩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