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涌入中心城区上班,夜晚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睡觉——回龙观和天通苑,两个位于北京昌平区北五环外、总人口过百万的超大社区,多年来一直被冠以“睡城”的称号。如今,一批创新创业社区在此生根发芽,很多上班族不再需要每天挤两三个小时地铁公交,步行就能到办公室。
曾经的“睡城”,逐渐被唤醒了。
全国最大众创空间落户回龙观
行走在回龙观西大街上,一座时尚而独特的建筑引人瞩目,这就是回龙观的“双创社区”。去年11月,昌平区政府整合农村集体产业用房资源,在这里打造了全国第一家创新创业社区,规划空间75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15万平方米,入驻了腾讯众创空间、乐邦乐成、优客工场等一批标志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其中,腾讯众创空间不仅是回龙观双创社区的标志性项目,也是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众创空间,一期规模5.5万平方米,已入驻48个团队318人,入驻率100%。二期开放后,能够满足5000人的创新创业需求。
天通苑双创社区也计划年底前基本投入运营,规划空间规模约20万平方米,包括联合办公、青年创业公寓和中高端人才公寓、创新体验式商业中心等。
昌平区区委常委、副区长苏贵光表示,通过双创社区的打造引入高端产业,可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创业”。除了利于缓解中心城区人口聚集压力,也缓解了早晚人群流动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据统计,腾讯众创空间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创业者和员工就住在回龙观及周边,将工作、生活和社交融于一体。
每天省去几小时路上奔波
周青丰,北京微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1996年来到北京上大学,已是20年的资深“北漂”。2005年,忍受了十年租房“蜗居”生活的周青丰终于在回龙观拥有了真正的家。“当时为什么选择这里,因为尽管离市区远,但地铁通了,房价便宜。我买的经适房每平方米只要2500元,商品房也只要3000多。对于北漂一族,这是个买得起的地方。”周青丰说。
好景不长,随着回龙观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多,每天上下班变成了一场“肉搏”。提起前几年坐地铁上下班的经历,周青丰至今仍心有余悸。“我个子比较矮小,坐13号线时经常被挤得双脚腾空,悬在半空中。”周青丰说,在早高峰7点半到9点期间,没有半个小时根本进不了地铁站。勉强挤上了车,到了市区的换乘车站,也要再等三四辆车才能上去,每天至少有4个小时在路上奔波。
2014年底,周青丰决心创业,并开始寻找地铁沿线合适的办公场地。当得知家门口这片大工地正在打造双创社区时,他毫不犹豫地成为了首批进驻的小微企业。“对客户来说,办公室在市区内肯定更方便,毕竟回龙观在很多人心中还是很遥远的地方。但我做的出版行业对地段没有太高要求,时间相对来说更宝贵。”周青丰说,“另一方面,因为在五环外,开车就没有尾号和外牌的限制,某种程度上也挺方便的。”
现在,周青丰的公司已有四五名员工,全部家住回龙观附近,并在腾讯众创空间内开出了一家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书店。“每天省去几个小时在路上奔波的时间,感觉生命质量都提高了,也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周青丰说。
创业者需全方位配套设施
为了让创新创业人员踏踏实实在双创社区安家立业,昌平区在回龙观的教育、医疗等方面也做足功课。除了已经引入的首师大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北京育翔小学回龙观学校等10所名校,积水潭医院、北大国际医院、京都儿童医院等5所医院,“十三五”期间,回龙观还将引入北大人民医院北院区等三级医院。
然而,要彻底摘掉“睡城”的帽子,光解决衣食住行还远远不够,回龙观人渴望真正的“生活”。
“回龙观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这一地区的人群受教育程度高,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非常多,私下聚会的时候思想碰撞很激烈。”周青丰说,“但回龙观要建设全方位的配套设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作为北京最大的居民社区之一,回龙观被称为“文化居住区”。然而,这只是一个光鲜的名字。苏贵光告诉记者,曾经这里只有居住功能,除了一座破旧的小电影院,没有其他文化设施。周青丰和不少他的朋友都喜欢看话剧,但偌大的回龙观却找不到一家剧院、一个舞台。甚至周末朋友聚会,要找个晚上10点以后仍在营业的咖啡馆、酒吧,都难上加难。
好在,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双创社区不是简单地提供办公场所,创业者需要的是全方位配套设施。”苏贵光表示,未来昌平区政府将在改善回龙观地区交通、商务配套、教育环境等基础上,增设文化设施,提升该区域的文化品质,营造适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充分激发创新人群聚集的优势和活力,形成国内首个双创社区独特的创业文化生态。
文汇报驻京记者 郭超豪(本报北京8月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