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高研院研发的反盗猎系统示意图。
■本报记者 许琦敏
碳纤维无人机空中监视犀牛行踪、数字短波电台及时报告盗猎者一举一动、多功能手持热像仪不论白天黑夜随时远距观察动物动态……明年,非洲肯尼亚最大的保护区———察沃区里,犀牛避难所的犀牛保护警察将不再仅靠人力巡逻,而将装备一整套野外综合系统。与此同时,一套可以在短短一两分钟内发现盗猎者的“全天候多波段反盗猎探测系统”和监视指挥中心,也将出现在察沃和内罗毕。
这是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为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局度身打造的高科技反盗猎系统。昨天,该局官员来沪考察设备研发情况。据悉,我国将在“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二期建设中启动“牛盾系统”示范项目,提升非洲综合保护犀牛、大象等珍稀野生动物的能力。
高科技系统提供“立体防护”
在位于浦东张江海科路的高研院展示大厅里,肯尼亚野保局的考察人员看到了“牛盾系统”的高科技设备:指挥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着各地反盗猎探测系统实时传回的图像———这些实时监测点由一个微波传感器和一个多光谱光电设备组成。
“微波传感器每一分钟就能扫过360度,一旦发现异常,马上将数据传到旁边的光电设备,只需半分钟,高清图像就会出现在指挥中心的屏幕上。”高研院院长封松林介绍,“系统的监控半径长达10公里,如果立在一个小山坡上,可对视野内的动物和人员进行有效监视。无论刮风下雨、沙尘暴、大雾,都不会影响探测系统的‘视力’。”
肯尼亚野保局的官员说,在肯尼亚,犀牛非常珍贵,保护最严密:每头犀牛配备有5名森林警察,24小时进行贴身防卫。可直到现在,这些犀牛警察还是靠人工巡逻,工作强度大,效率也不高。高研院为森林警察配备了无人机等高科技装备,将使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更高效便捷———可抗6级风力的碳纤维无人机搭载有视频设备,最高可飞到千米空中,巡航半经10余公里;短波电话传输距离可达百公里,而且无需中继基站;未来我国北斗卫星覆盖非洲,反盗猎系统还可升级,可直接对大象、犀牛等野生动物进行定位……
肯方人员说,为非洲野生动物保护提供技术援助,发达国家、国际组织已有过很多活动,但大多零敲碎打,缺乏国家层面的整体设计,又由于援助机构和渠道多、关注点散乱,且技术和设备来源渠道复杂,标准无法统一,无法提供可长期使用的维护保障,因此效果有限。过去一年,应肯尼亚野保局邀请高研院组织相关技术专家,多次到肯尼亚实地考察,设计出的高科技反盗猎系统,可为保护区提供长期“立体防护”———察沃保护区加扩散区共有6万平方公里,是肯尼亚大象最多的区域,保护人手及设备不足,新设备正好补上这一不足。
为“野保”发挥正能量作用
“大象和犀牛是肯尼亚最重要的保护对象,肯尼亚黑犀牛只有几百头,而传统中药使用犀牛角被认为是犀牛盗猎的主要原因。”说起“牛盾系统”的起因,中国科学院邱华盛教授告诉记者,因为种种原因,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面临国际舆论压力。非洲和西方媒体常常在不同场合提及大象盗猎与中国的关联,少数中国人因走私或携带象牙和犀牛角等而在肯尼亚被刑拘,造成不良国际影响。
其实,中国科学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中科院就有600多位专家在全球各类国际组织中任职。2015年12月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与非洲多国签订 《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共同推进“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建设,支持非洲实施野生动物保护项目。
“‘牛盾系统’正是在‘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合作框架下,肯尼亚等相关单位多次与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交流研讨而产生的。”邱华盛说,积极协助非洲开展“野保”行动,将为中国在国际上产生正能量。察沃保护区是非洲最大的连片保护区之一,也是肯尼亚最大的保护区,占该国总保护区的52%,察沃“野保”是肯尼亚乃至非洲“野保”的象征和核心。中国科学家将正式启动“牛盾系统”,示范项目的成功未来还可方便地推广复制到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