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鸣
“上海GDP一季度增速是6.7%,上半年也是6.7%,与全国GDP的增速保持一致。”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汤汇浩昨天介绍,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好于预期,创新转型效应进一步显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稳向好
上半年,上海新经济亮点频出,在优化经济结构、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汤汇浩举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稳向好。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增长0.7%,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5.1个百分点。其中,重点培育的新兴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38.3%、22.1%、1.7%和1.2%,四个行业合计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3.9%。
高技术制造业部分行业快速成长。上半年,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3.3%,信息化学产品制造业增长16.4%,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7.7个和20.8个百分点。同时,新产品在迅速成长。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1.3%,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增长5.0%,太阳能电池增长1.9倍,工业机器人增长19.6%。
新型服务业和新业态快速成长。1-5月,本市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27.9%,软件开发营业收入增长24.7%。上半年,本市网上商店零售额增长17.8%,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个百分点。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17.9%,其中,网络购物交易额增长35.3%。智能家居、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等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
根据中央的要求,国家统计局已建立了《三新经济统计制度》。汤汇浩表示,上海结合“四个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建立了 《上海市新经济统计报表制度》,在国家制度涵盖11个领域的基础上,扩充至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新服务、现代航运服务业、邮轮经济、科技中心建设等20多个领域,目前正在收集整理数据。
转型中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上海正在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从增长速度看,上半年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6%,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从比重看,上半年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70.8%,比去年全年提高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还提高0.2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汤汇浩坦言,“本市工业的结构正处于转型的阵痛期”。
整体来说,上海工业的生产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344.70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4.7%。上半年,六个重点工业行业增速落后于全市工业,实现总产值9554.21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8%,降幅大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除规模相对较小的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实现增长以外,其他的行业均是下降。
不过,新的增长动能正在进一步蓄积。5月,上海公布《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优化供给结构、补齐创新短板、推进供需协同、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要素配置、深化制度改革等六个着力点,并提出了27项重点任务。
目前,在去产能方面,上海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上半年启动实施了“三高一低”企业调整项目716项。在去库存方面,1-5月份全市工业企业的产成品存货下降2%,而一季度同比增长了0.6%。去杠杆方面,全市积极防范叠加杠杆可能催生的资产泡沫等。
进一步释放改革创新活力
随着自贸区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上海的改革创新活力和动力将进一步释放。
“自贸试验区在上海当前的改革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年自贸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正在持续显现。”汤汇浩介绍。首先,自贸试验区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在全市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和境外投资备案管理等的逐步完善,1-5月,扩区后的自贸区实到外资29.26亿美元,占全市的41.9%;境外投资中方对外投资额128亿美元,占全市的71.5%。
保税片区进出口总额领先增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上线,1-5月自贸区保税片区进出口总额增长3.4%,占全市的27.5%。
金融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自贸试验区金改“40条”实施细则陆续出台,1-5月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为4114.86亿元,增长53.3%,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收支总额累计达6471亿元。
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不断深化完善。“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积极推进,116项行政许可事项改革启动实施,金融综合监管试点稳步推进。
此外,1-5月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2.4%。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43.4%,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9.9%。
汤汇浩分析,预计下半年本市经济总体上将继续保持平稳运行,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