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 西安7月18日专电 驻陕记者 韩宏)今年被陕西师范大学录取的4500名本科新生,将有幸收到一份奇特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由该校一批老教授书写的《录取通知书》。每个新生除拿到一份手写版的录取通知书外,还将获得一份机打的录取通知书,机打版的通知书供学生报到注册用,而手写版的录取通知书则由学生永久珍藏。
从7月16日开始,在陕西师范大学老校区教学楼上的一间会议室里,由退休老教授等20多人组成的“书写班子”每天全神贯注地用毛笔书写录取通知书。这已是该校从2007年以来坚持了10年的传统。最快一周后,这批4500份手写版的录取通知书,将由学校统一用特快专递寄出。
地处西安市南郊的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西北地区“教师的摇篮 ”。到今年,“手写录取通知书”在该校已坚持了10年。
记者今天从该校招生办获悉,10年来,该校每年招收本科生4500名,包括今年在内,已有4.5万份“手写录取通知书”寄往全国各地,为广大考生送去了人文关怀。
陕西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惠刚告诉记者,参加今年手写通知书活动的有20多人,他们共有三个群体:一是该校的七位退休老教授,他们中有73岁的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吕九如教授,还有文占绅、付有堂、杨明堂、耿征四位80岁以上(含80岁)的退休老教授,其中文占绅已经83岁了;第二类是该校书法文化研究院的一批教师;此外还有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的七八位书法家。
这些书写者均为义务写作,不计报酬。惠刚告诉记者,他们每人每天平均手写80份通知书,今年的4500份大约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这些书写者年龄都比较大,学校配备了专门的服务人员,为他们提供酸奶、茶水和点心等饮食和加餐服务,通知书书写完毕后,学校有专人负责检查,并与机打的录取通知书核对。
除了这些手写版的录取通知书外,学校还专门用激光打印方式印制了机打版的《录取通知书》。惠刚告诉记者,机打版的《录取通知书》供学生报到时使用,上面信息很多,有学生姓名、本人照片、高考成绩、录取专业等信息。据了解,采用手写、机打两种形式发放录取通知书,成为陕西师范大学坚持了两年的做法。
“虽然没有报酬,但这些老教授和书法家对手写录取通知书热情非常高,对写作本身非常敬重!”惠刚介绍说,他们年龄平均75岁,但写起来一丝不苟,非常认真,校方考虑到他们年龄大,没工作一个小时“强迫”他们休息一次。每天上午写完后,这些老人顾不上休息,把毛笔洗了又洗,把毛笔上的水拧干,再捋齐整,下午再重新蘸墨书写;有的老人,对学生姓名中拿不准的生僻字,先是在旁边的纸上练写,之后再端端正正地写在录取通知书上。有的老教授说,“这事咱不能马虎,这是学生一辈子的大事情,咱不能出丝毫的差错,必须认认真真写!”
据记者了解,陕西师范大学今年将录取4500名本科新生,涵盖全校将近50个大类和专业。学校招生办对手写录取通知书的字体规定为楷书、行书、隶属三种,简体和繁体均可,但一份录取通知书上,简、繁体必须统一起来。
70岁的雷珍民先生是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书法家,尤以小楷著称。今年,雷老先生带着省书法协会的贾占强、张红春、刘伟群六位书法家也赶来“助写”了。雷先生还表示,今后他们还要年年来写,需要多少人,省书法家协会就组织来多少。他说,“这个活动,对引导和提升年轻学生注重以书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有益。”
今年70岁的马凡涛教授10年来年年参加手写录取通知书活动,为此乐此不疲。他告诉记者,今年有7名退休老教授参与了手写通知书工作,他们平均年龄75岁左右,他们都是学校老年书画研究会的成员,此前,每个人还拿出自己的书法作品进行了评比,最终被确定“入围”写作通知书。考虑到有些老教授的身体状况,现场还配备了多名备选老师。
“用毛笔书写高考通知书,我们从2007年就开始了,我们之所以这样坚持做了10年,就是通过此举一是向年青大学生传递人文关怀,让他们未进校门就感受到人文关怀,拉近学生与学校心理上的距离,二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书法传统和传统文化,让这些刚入我们师大的学子们,感受到作为以培养师范人才为核心的陕西师范大学,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书法的热爱。”陕西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惠刚说,该校目前正在申办书法本科专业,有望明年开始招生。
惠刚说,10年来,这些手写的录取通知书被学生们奉为至宝,“非常喜爱”,许多新生入校后,凭字迹寻找给自己写通知书的教授,上门拜访并纷纷与教授合影留念。今年已被录取的学生中,有的已经在家练起了毛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