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社会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过去一年里,中国的博物馆数量达到了4692座,馆藏文物4000余万件,接待观众人数达7亿人次。然而,实体博物馆因在时间、空间与展示形式上的局限性,使大量藏品没有机会展出,制约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能力。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讯技术兴起与发展,一种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信息传递模式为核心的智慧博物馆呼之欲出。
作为国家文物局确定的智慧博物馆试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6家博物馆已进行了一年多的摸索与实践。
智慧博物馆如何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如何在藏品、博物馆和公众之间筑起一道桥梁,将更多成果呈现给受众?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宋新潮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搭建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
文汇报:近些年,随着新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网络博物馆等概念层出不穷,而智慧博物馆的提出,一下子超越了这些同质化的概念,具有更深广的内涵。那究竟什么是智慧博物馆?
宋新潮:智慧博物馆,狭义的是指基于博物馆核心业务需求的智能化系统;广义的概念则是基于一个或多个实体博物馆(博物馆群),甚至是在文物尺度、建筑尺度、遗址尺度、城市尺度和无限尺度等不同尺度范围内,搭建的一个完整的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智慧博物馆通过多模态感知“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更加全面、深入的互联互通,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形成系统化的协同工作方式,从而形成更为深入的智能化博物馆运作体系。智慧博物馆是在实体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概念基础之上,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演变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由于信息传递模式的根本改变,博物馆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文汇报:从“数字化”提升为“智慧化”,智慧博物馆在哪些方面超越了以往的数字博物馆?
宋新潮:数字博物馆突破了藏品展陈的时空限制,在实体博物馆中搭建数字展厅,实现数字化藏品的现场展示;搭建网上虚拟博物馆,实现藏品的在线展示。但是,由于陷入了技术主导的误区,导致声光电技术在博物馆的滥用,秀技术的现象非常普遍,虚拟博物馆也只是将实体博物馆搬到网上,信息量并未进一步扩大。同时,数字博物馆是单向信息传递模式,既导致观众参观感受与实体博物馆存在巨大差异,也加剧了博物馆内部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的形成。
智慧博物馆则是以博物馆核心业务为主导,提供“物、人、数据”三者之间的双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是“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传递模式。
博物馆中的人(包括现场观众和线上观众、博物馆工作者以及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物(包括藏品、各类设备设施、库房、展厅等)的信息可动态感知,并通过网络汇集,借助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建立“物-人”“物-数据”“人-数据”之间的信息交互和远程控制,同时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博物馆服务、保护和管理的智能化自适应控制和优化。可以说,智慧博物馆淡化了实体博物馆相互之间以及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之间的界限,形成了以博物馆业务需求为核心,以不断创新的技术手段为支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博物馆发展模式。
满足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诉求
文汇报:具体到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它们将在哪些方面使博物馆变得更为“智慧”?
宋新潮:新技术的应用和选择要服务于需求。日益成熟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讯技术共同支撑了博物馆的服务、保护与管理的核心业务职能。
其中,物联网技术支撑了对藏品、环境、人员的实时动态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令博物馆更加“耳目通达”和“反应敏捷”成为可能;云计算能按需提供存储、计算以及网络资源,解决数据量和访问量的快速增长,从而实现智慧博物馆技术应用的低成本、高效能、可扩展的目标,令博物馆更加“融会贯通”和“运筹帷幄”成为可能;大数据技术针对智慧博物馆所产生的海量、多源、异构、时变的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等技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令博物馆更加“知识渊博”与“善解人意”成为可能;移动通讯技术使博物馆各相关业务活动的开展更加快捷、便利、高效,令博物馆更加“随时随地”和“无处不在”成为可能。
文汇报:智慧博物馆显然要比传统的博物馆承担更多职能、提供更多服务,参观者可以享受到哪些不同的服务?
宋新潮:我们提出了“智慧服务”的理念,主要针对公众服务需求,以多维展现互动形式,实现公众与博物馆藏品交互的高度完美融合。服务方式主要有:信息推送、社交分享、虚拟参观、条码凭证、互动展览、数字导览、电子商务等多种技术方式实现。其中,网络虚拟展示采用三维全景、高清摄影、互联网快速浏览等技术,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游历主要博物馆。社交分享可以方便观众,并随时随地用手机或电脑分享精美艺术与文物,分享参观体验,结识兴趣相同者。数字导览方便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时,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了解展品信息,还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看”到复原的遗址、重现的场景,获得深度的历史信息。通过建立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制作、推介、交易平台,提供丰富、快捷、个性化的博物馆文化产品,满足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诉求。
藏品健康状态可全面量化分析
文汇报:面对庞大的藏品资源,智慧博物馆在藏品的保护以及博物馆的资源管理方面,会有哪些提升?
宋新潮:智慧博物馆对藏品的保护主要基于智能感知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针对博物馆藏品的健康状态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量化分析,使文物在损坏发生之前提前掌握其各项特征,并以三维建模形式立体呈现可视化结果,形成一套集藏品表象、内部结构、周围环境影响因素于一体的馆藏文物诊断、分析、处理和评价体系。实现“风险可识别、险情可处理、效果可评价”预防性保护目标。
在管理方面,体现在博物馆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智能化,既减小管理压力,又提高管理效率。内部管理重点围绕藏品资源、财产资源和人力资源等3大资源进行管理智能化升级。例如,藏品资源管理的智能化是以藏品入藏为起始,对登录、保管、流动等各项工作进行智能化监管,利用本体实时定位与识别、出入库智能感知清点、藏品智能化日常巡查等技术手段,降低藏品在管理风险点上的主要安全问题,如藏品档案及信息记录与本体脱钩问题,藏品失窃、意外损毁等,进一步解决内部部门之间风险责任不清或为摆脱责任而相互掣肘的矛盾问题。
外部管理目前重点围绕博物馆观众及其活动展开,通过对观众知识、心理、行为、需求等各类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从保障藏品安全、提高展陈质量、改善参观体验、优化服务内容等目标需求出发,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本报北京7月1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