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记者史博臻)中国的历史总有一些规律性,也如老子所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乡村的真正复兴必须依靠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建设热情,并重视规划的引导和公共政策的支撑。资本、文化、艺术、景观、设计、建筑、传播等各种外部力量跨界融合,文青、学者、大学生以及农民工、返乡创客热血探索,走进乡村。
近两年,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结合土地整治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创新试点,如金山廊下的“土地整治+运动”模式、松江新浜的“土地整治+艺术”、“土地整治+景观风貌”、“土地整治+自然教育”等模式,不断拓展土地整治内涵。在这个周末,6.25全国土地日系统活动“为荷韵动”8公里健步行和泥地足球赛冒雨举行。在松江新浜镇胡家埭村一片空旷泥塘中,队员们冒着大雨,浑身沾满了泥巴,虽然样子很“狼狈”,但个个斗志昂扬,围观群众也看得津津有味,拍手称道。
“土地整治+”的尝试并不止于此。端午节,嘉定外冈镇迎来了首批参加网络众筹的市民,这些“网红大米”的粉丝们在现场参观了“网红大米”的生产基地,了解大米生产的整个过程并亲手体验了插秧的乐趣。他们喜爱的“网红大米”其实就是紫糯米,去年丰收季,外冈镇试种的50亩紫糯米水稻由于外型酷似薰衣草,引来了不少市民慕名前往参观拍照。今年,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中心借着市民对紫糯米稻田的喜爱之情,在种植区开展了“网红大米养成记——嘉定外冈紫糯米众筹计划”的观禾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参加。
中心主任顾守柏说,上海土地整治工作一直积极探索创新公众参与方式、延长土地整治工作链条、支撑城乡等值化发展的实践。让市民参与土地整治,全程观察农业生产,一方面加强城乡的沟通,消除城乡隔阂,唤醒公众保护耕地、呵护土地的意识,推广绿色健康安全的农业生产方式,构建城乡互动的新桥梁,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体验互动,发掘农村教育、文化、景观等价值,传承农耕文明,促进农业接二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