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北京东城区青龙胡同一隅,搭起了一个个亮眼的黄蓝拼接的展台。“青龙范儿”星期五创意市集在这条老北京胡同里开张。这一头,美食达人吆喝着手工制作的无添加剂饮料;那一头,“自在科技”自主研发的“nut智能寻物防丢贴片”用“萌萌哒”造型和实用的功能,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目光;就连展台本身,也是小有名气的建筑师王宽的装置艺术作品……
一面是林立的写字楼,另一面是老北京原生态的平房和四合院,紧邻着北二环的青龙胡同区域混搭感十足。为让新兴创意产业与传统居民社区和谐共生,东城区今年力推“新邻里—青龙胡同文化创新街区项目”,旨在发挥街区内各文创企业的资源优势,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培育文创企业和居民之间共融的生态环境,构建城市创新生态。“‘新邻里’将有效搭建各企业间的友邻关系,降低交流成本;使企业员工与胡同居民的生活相融合,大家都能在此找到归属感;通过文创活动和城市更新设计,为整个街区注入创新活力。”“新邻里”项目总监、北京歌华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晓林这样解释。
“放下朋友圈,走进新邻里”
“新邻里”街区是以青龙胡同为核心的一系列小胡同,东起歌华大厦,西止于雍和宫。区域内既有歌华大厦、雍和大厦等商务写字楼,又有圣唐古驿、77文创雍和宫园等胡同创意工厂,还有许多传统平房四合院和小商铺,涉及范围约24万平方米。
“自在科技”是街区内数百家文创企业发展的缩影。据负责人田林介绍,2013年扎根青龙胡同时,还仅是一支七八人的小团队,如今团队壮大到50人、市场估值已过亿。他们设计的智能贴片贴在手机、钱包上可以发声提醒防丢,还可以寻找家中散落的遥控器,配合App定位功能记录丢失位置,转发到微信朋友圈能发动好友一同寻找。
由编剧周俭、歌手文斗和小伙伴们组成的“知角文化”,玩的是汉字拆解。他们设计了寓意“随风而逝”的“往事”字形加湿器,还计划用富有艺术性的汉字元素雕塑、路牌、霓虹灯装点胡同。
手作生活方式体验工坊“知闲造”,提供皮艺、木艺、音乐、手工咖啡等手工课程,其商机也来源于友邻,他们为周边音乐企业私人订制的夏威夷小吉他获得了众多“点赞”……
据创意市集负责人、东城文化人才(国际)创业园总经理杨立恒介绍,这个每周五开放的市集以“放下朋友圈,走进新邻里”为宗旨,共有40余家企业参与,“接下来还将引入VR体验、智能电动自行车等项目,希望让街区内更多企业参与进来,利用闲置场地资源形成文创平台,促进各企业间交流,也获得更多投资机会。”
创意市集是“新邻里”项目的一小步。刘晓林告诉记者,接下来将以中国传统24节气为时间轴展开一系列文化活动,调动文创企业广泛参与,让街区里的每一位居民都能获得丰富的体验。“7月将推出的‘诗意青龙’活动就将围绕小暑节气开展诗歌、戏剧、美食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比如订制诗歌停车卡、举办路灯下的读书会、设计餐厅诗意菜单等。”
促进资源共享,建创新生态链
青龙胡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发展很快面临文创产业与传统居民社区和谐共生的问题。以提升街区创新活力,通过交往与合作实现邻里关系和谐、企业创新共享、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为目标,项目组计划用3到5年构建“文创+胡同”的城市新生态。
“新邻里”项目设计总监马晓威留学英国多年,对城市更新与再生颇有研究。他和20余位设计师耗时数月在胡同里走访调研,将改善胡同公共空间和居民个人空间、改变环境乱象、提升老建筑功能外观等居民愿望融入项目。“城市更新并非大拆大建,我们希望利用现有资源形成良好的公共氛围,从而实现更长远的共赢。比如写字楼前的绿化带改成对居民开放的小草坪;写字楼里的餐厅原先只靠工作日午餐盈利,我们帮助它迁到胡同里,通过设计改造,使白领员工和社区居民都能享受服务,同时可将原来的空间变为健身房……”
马晓威认为,“新邻里”所营造的文创环境可归结为品质生活。在公共意识的前提下,通过文化融合,引导街区的居民、企业员工、设计师和创业家实现长久共赢,让青龙这个富有传统文化寓意的标志深入人心。“这里有诗歌戏剧创作社区,皮具、陶艺等手工体验,VR及微电影项目等。生活方式的全新体验以及文化消费将使这里成为一个具有活力和文化基因的商业区,不论工作还是生活其中,都能享受到文化创新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
据悉,8月这里还将举办“青龙肖像”的展览,街区里的每个人都能参与,艺术家的一幅画、摄影师的一张照片、设计师做的路牌小图标、街坊大妈随手拍的街区一角,都能成为展品。“让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共同讲述青龙胡同的故事,留下青龙记忆。”马晓威如是说。
(文汇报北京6月18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