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为推动上海化工区、临港产业区等五大产业园区建设“绿色园区”,上海昨天启动了一个总额达500亿元的融资计划,以支持节能环保企业等在园区内建设绿色照明、光伏发电、废气治理等绿色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项目不仅高度绿色,而且极具创新色彩———通过政府协调,参与该计划的十家银行全都同意,500亿元绿色信贷将主要靠无形的“绿色标的物”———节能减排收益权来质押,从而有望大大促进环保服务业态的发展。
据了解,这是目前国内参与银行最多、资金规模最大、针对绿色产业园区创建的节能减排投融资新模式。
为绿色项目注入“第一推动”
这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项目———一家节能环保服务公司与某家大厂签约,将推进一个节能改造项目,每年预计能为该厂省下大笔电费。按计划,改造需耗资约180万元,全都由环保公司支付,“零投入”的工厂因此规避了所有投资和技术风险;作为回报,今后几年,环保公司能从省下的电费中按比例拿到分成,大概每年能分到50多万元。
然而,这也是一个有些尴尬的项目———这家环保小企业仅10名员工,实力有限,180万元的改造初期投入,大部分得求助于银行;但它也拿不出任何可抵押的固定资产,常规贷款路径走不通。
挺好的节能项目和商业模式,难道就卡在缺少“第一推动”?最终,上海银行扮演了“金主”。它以该项目未来三年的节能收益权为质押,给那家小公司提供了三年总共130万元的贷款。在银行看来,项目风险可控;对小企业来说,资金成本不高;对工厂而言,坐收绿色收益的“名”和“利”,何乐不为。
这样的融资案例,上海银行在过去三年做了50多单,共10多亿元。金额不大,但副行长蒋洪昨天说,在他看来,这种以未来收益权为质押的贷款模式,为“绿色金融”找到了实实在在的切入点,将来一定会迎来巨大机遇。
上海银行是昨天与市经济与信息化委签约的10家银行之一。“十三五”时期,它与工、农、中、招等10家银行,将各自提供50亿元的绿色信贷额度,支持金桥开发区、金山工业区、市北高新区、上海化工区、临港产业区这五大园区建设绿色产业园。按照协议,500亿元贷款在发放时主要将沿袭上述案例,以未来绿色收益权为质押。
从某种意义上说,500亿元的绿色信贷,将为成千上万家环保服务企业也就是成千上万个绿色产业改造项目,注入“第一推动力”。其将产生的经济和社会价值,都将被成倍放大。
700平方公里园区有望受益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绿色园区创建,是上海今年新确立的重点任务。据测算,目前上海全部104个规划工业区块(即“104区块”),占据了全市80%以上的能耗、75%的工业企业数量。因此,绿色园区的创建成果,决定着上海“十三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的节奏。
根据市经信委昨天透露的绿色园区创建设想,“十三五”时期,上海将主要从十个方面切入,包括推动屋顶光伏发电、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推进LED等绿色照明、建设冷热电联产装置等。据测算,在上海,一个园区要完成绿色化改造,每平方公里投入约需7000万元。
然而目前,无论是政府、社会资本、还是园区本身,要想成为绿色园区建设的投入主体,都面临着障碍。在政府层面,本市目前缺乏针对性的资金计划;在社会资本方面,由于绿色园区建设的回收周期相对较长,少部分项目可能要8到10年才能回本,社会资本投资热情不足 (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因此以小企业为主);至于园区管理方,由于绿色改造的效果显现较慢,因此很难在短期内促进招商引资。
现在有了银行的介入,形势将骤然改观。500亿元授信额度,将带动一个新的绿色产业发展平台。除了环保服务企业和金融机构外,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也会参与,通过对相关项目进行评审认定,从而为行业发展提供注入公共信用。
如果按照绿色园区每平方公里7000万元的投入要求计算,500亿元意味着上海“十三五”时期将有700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获得绿色改造的资金,几乎相当于上海104区块总面积的90%。不过专家也表示,在部分基础较差的园区,绿色改造所需资金量可能会显著提高。
相关链接
绿色产业园
绿色产业园区,是指企业绿色制造、园区智慧管理、环境宜业宜居的产业集聚区,综合反映能效提升、污染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要求,是绿色发展理念在产业领域的直接展现。绿色产业园区创建,在发达国家不乏成功案例,典型的包括丹麦卡伦堡工业区、日本北九州工业区、美国查塔诺加产业园区等;而在国内,则刚刚起步。
正所谓“什么样的土地,就有什么样的产出”。当前,上海产业发展正处于“存量优化、提高产出”阶段,绿色产业园区创建需求日益迫切;加快园区绿色化改造,是有效支撑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年初的全市环保会议上,市领导明确要求做好绿色产业园区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