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湫莎
早上9点,众创空间XNode(创极无限)内,Tophatter(顶级帽匠)在线拍卖团队的成员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两个月前,这个3人团队从美国硅谷来到上海,选择在“创极无限”发展,现在刚换了大一点的办公室,正准备招聘中国员工。就在同时,WeCare(我们关心)团队的6名创业者一大早就来开会了,3名外国人,3名中国人,主要经营高档洗手间,第一个项目已经在新锐大厦K11落地,正在规划第二个项目。
“创极无限”,这家众创空间成立仅一年,却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挪威、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位创业者,中外创业者的比例达到1:1。
美式工作模式,带给创业者自在感受
一年前,周炜在位于杨浦区的湾谷科技园和位于静安寺的华侨大厦租下两个空间,以极为符合年轻人审美的装潢打造“创极无限”,并凭借其从2011年起连续担任国际非营利组织EO创业家协会上海分会董事会成员的经历,引入20多支由外国创业者组成的种子团队。
“创极无限”一开始走的就是“高端”路线,每月平均2000元一个座位的高租金,让他们依靠房租就能实现微盈利,再以优质服务提高孵化成功率。
“创极无限”致力于与国内顶尖专业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他们的导师大多是普华永道、麦肯锡、毕马威等外企的高管,80%的导师会说英文。韩国美妆品牌商B2Link入驻“创极无限”后,就配了专业律师、投资人等担任其创业导师,如今这些企业已经孵化成功,在自贸区开出了企业,并获得B轮融资。
独自一人来上海开发旅游软件的加拿大女孩卡米拉说,尽管得与别人挨着办公,但她很喜欢这里宽松的氛围。“创极无限”24小时营业,咖啡吧从早上9点开到晚上6点,这一工作模式2011年在美国兴起后,颇受创业者欢迎,能在上海找到一家与国外“规矩”相同的众创空间,让外国创业者感到舒服,而中国创业者也非常享受这份自在。
中外“混搭”,办公室里脑力激荡
WeCare是一家由德国人与荷兰人共同创立经营高档厕所的企业,企业成立后,两位创始人觉得还缺一个采购经理,这个岗位既要英文流利,又要熟悉中国行情。坐在他们隔壁的CareerXFactor(X事业代理人) 团队擅长拍摄招聘视频,就主动为他们制作了一则招聘广告。此后用了两周时间,WeCare就从简历中挑选出十几人进行面试,最终相中了一位海归人才。“我们看重员工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当然能用英语交流是硬条件。”公司创始人之一的丹尼尔说。
“其实,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这里打造成全是老外的众创空间,不过老外似乎更愿意和中国人一起创业。”周炜说。现在,这里创业者的中外比例被控制在1:1,为的是最大程度发挥“混搭”带来的创新活力。
去年底入驻创极无限的Seedlink(种子连接),是一家汇聚中、美、英、荷等国员工的信息技术企业。联合创始人夏天是上海人,与美籍华裔罗宾相识于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罗宾有一个大胆构想:利用机器学习神经元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寻找求职者语言和行为特征的关联,从而预测他们的未来表现。夏天接受了这个想法,两人学成后来到上海,开始了创业之旅。不久以后,在上海人力资源企业工作的荷兰人瑞娜加盟团队,为这家初创企业带来了客户资源。
海外孵化器助力,上海充满创业诱惑力
“创极无限”成立之初就与日本德勤关联孵化器“武士阵”建立了联系,这是一个由2500多家日本创业团队组成的集群,其中不少对中国市场很感兴趣。
据“创极无限”市场开发经理王博透露,目前这里30%的外国创业者由像“武士阵”这样的海外孵化器推荐。比如B2Link就是由韩国最大孵化器DCAMP推荐而来,这家公司在孵化器时就明确表达了想去中国发展的意向,孵化器根据企业需求向全球各个国家推荐创新企业。而在周炜看来,由海外孵化器推荐来的企业是在孵企业的佼佼者,接受这些优质团队,让创极无限从起步上就快人一步。
“大约从两年前开始,推荐到中国的企业明显增多了。”王博说,“现在来看,中国上海已经和美国硅谷一样,是海外创业者最想去的地方,而荷兰、挪威、以色列等国家来中国创业团队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周炜说,尽管现在空间已经一座难求,但他并不在乎引入多少企业,他的计划是构建一个由优质团队、优质服务和优质合作伙伴联成的合作体系。“为‘优质’买单是未来趋势。”周炜说。
“创极无限”今年还将在东湖路、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新开3家众创空间,预计最终会在上海开出10家到1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