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记者 唐玮婕)“中国创造,瑞士制造”,你没看错,位于张江的诺华上海研发园区,第一项由中国团队研发的候选药物将在今年8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计划在瑞士生产,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模式正是跨国公司引领“开放式创新”,助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鲜活案例。
继瑞士巴塞尔、美国麻省剑桥之后,全新落成的诺华上海研发园区是的诺华全球三大研发中心之一,这家知名医药企业开始把张江纳入了24小时不间断运转的全球研发网络体系之中。“集聚一批科研学术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的张江,是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学术与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诺华集团全球董事长林浩德表示,“在这里,我们可以与更多的研究机构、临床中心、生物技术公司展开合作,不但加速了新药研发进程,也推动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
“大脑”入驻,推动中国创造
置身于刚刚启用的诺华上海研发园区,突破传统的建筑外观、开放式的空间设计,创新的元素瞬间扑面而来。这座投资10亿美元打造的园区,包括两幢世界一流的研发大楼和四幢办公楼,汇集了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创新药等不同领域的众多科研人员。
其中,新药研发项目主要针对中国及亚洲地区的高发疾病,一是癌症领域,包括肺癌、肝癌、胃癌及鼻咽癌;二是肝病领域,包括慢性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肝硬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随着诺华研发“大脑”部门的入驻,以往的研发模式正悄然发生转变——更多“中国创造、海外制造”的新药有望在张江诞生。
据诺华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江慕忠透露,诺华今年8月有望开展第一个中国研发的候选药物的临床试验,并计划在瑞士生产,“我们实现了新的模式,即中国创造、瑞士制造。这对我们而言是重要的一步。”这个即将进入临床的候选药物,在试验过程中的成功率不超过10%。也就是说,高达90%的可能面临失败。“新药研发是一个漫长的路程,我们不但要建立新药研发的创新能力,完成新药研发的每一个阶段,还要持续投入巨资,并且敢于承受失败,”
“上海是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城市之一,特别是在生物医药研究和治疗领域。”诺华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总裁包瑞杰表示,诺华上海研发园区将通过汇集科研和学术交流,大力培养本土人才,致力于为中国、亚洲以及全球患者研究和开发突破性药物。
开放协同,打破“创新孤岛”
目前,全球前10大制药公司已有8家在张江建立了研发中心。除了诺华之外,罗氏、勃林格殷格翰等大型跨国企业也不断加码张江的战略布局。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杨晔表示,“张江将进一步加大跨国公司开放式创新,推动更多科创因子在此汇集。前不久,园区的创新孵化体系就迎来微软、联合利华等众多跨国巨头,将联推出孵化计划。”
作为长期在张江耕耘的“老研发”,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总经理李恩表示,张江破局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关键要素有三,“首先,要倡导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创新。不能光只有好点子,而是要借助先进的科技不断成试验发现,并长期投入资金。新药的研发至少要花上10年,政府、企业、创投基金等的支持缺一不可。 第二,除了吸引人才之外,本土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创新需要年轻人热衷试验,愿意大胆地追求科学探索,同时接受更多技术训练和养逻辑思维的锻炼。第三,开放式的合作,跨国公司可以引领资源与技术的共享,与本土的高校、科研机构、医药企业等共同合作推进。”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朱志远也认为,张江要迈向开放与协同的创新生态,避免“创新孤岛”的观点,“正座园区可以构建一个特色领域明显,机构形态多样,功能定位互补、创新价值链有效循环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全球创新研发有影响力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