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童好静”,杨绛孩提时,老师为她写下如是评语。与生俱来、愈炼愈纯的仙气和静气,拿来吹散或沉淀人间苦难,当她回“家”时,不怨不哀。她去的,正是向往之地。
在与丈夫钱锺书和女儿钱瑗失散后,她曾感叹找不到回“家”路。如今,千纸鹤将为她指引。家人永聚,光阴静好。
走得如此安宁,她的气息还在
三只千纸鹤、两支红玫瑰、一袭白毯洒满白色花瓣、几个目送她的人,这就是杨先生身旁的最后人间。她穿着过去穿过的灰色羊绒大衣,系着过去戴过的深蓝色丝巾,静静躺着,面容安详。5月27日 10时半许,她和它们,化为一缕直奔天堂的青烟。
留下“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的遗愿,先生走得如此安宁。嘘———不要打扰她,把我们对她的所有怀念,都折进那一只只千纸鹤。
千纸鹤串成的帘子,挂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的门前。这里是杨绛先生生前最爱的地方,她曾写过一篇《我爱清华图书馆》,“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里,最爱清华图书馆……”馆内一隅,至今保存着先生当年常坐的一处书桌。在清华学习的日子里,她总喜欢坐在那里,在浩瀚书海中畅游。2001年7月,先生重返母校时,曾又到那里坐过。
如今,她走了,但她的气息还在,牵动一拨拨为她自发送行的师生。挂千纸鹤、点蜡烛、鞠躬、祈祷……情浓深处已无声。钱锺书、杨绛夫妇在这里读书、定情、教课、做学问、过日子……最后以赤子之心,报以琼瑶,于2001年9月7日,在母校以稿酬及版税设立“好读书奖学金”,累积至今已达2434万元,共有614名学生受到资助。
但受益的,又何止这600多人。先生的向上之气,究竟鼓起过多少人的生命风帆?我们从清华BBS水木社区得以管窥,数百篇的悼文,千万次的回复,汇成一片托起她远行的泪海。
为《名利场》“点烦”,把家藏捐给国家
轻装回“家”的杨先生,除了把稿费和版税全部留给母校,还把珍贵收藏全部留给国家博物馆,更让人吃惊而感佩的是,她还在2014年《杨绛全集》之后,又留下了两部作品。
这两部作品,一是商务印书馆刚刚出版、即将上市的《走到人生边上》增补本。据介绍,2007年初版的《走到人生边上》已是第27次印刷,发行量超过66万册,此次增补,添入了2011年7月8日发表于文汇报上的 《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 等相关文章和照片。杨先生虽然没来得及看到增补本的最后模样,但之前就对增补的内容做好了审定。
另一部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下月出版的《名利场》。《名利场》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的代表作,杨绛最小的妹妹杨必将此译成中文,于195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初版。杨绛杨必姐妹情深,杨必46岁英年早逝,杨绛将绵长的痛和思念揉进对此书一遍遍的阅读中。正是这几十年间数不清次数的阅读以及语言本身所经历的时代变迁,让杨绛发现此书译文有可以进一步完善之处。于是,她开始为妹妹的《名利场》“点烦”。所谓“点烦”,就是在翻译时删掉不必要的字句,使译文更加精简。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绚隆透露,在人文社《杨绛全集》出版之后,杨先生仍然笔耕不辍,“点烦”《名利场》。经过杨绛先生“点烦”和润色的《名利场》更加通俗、典雅,新书的扉页上注明:杨必译,杨绛点烦。
杨先生为我们留下的,还有他们夫妇俩丰富的家藏。2014年起,他们分批将书画、册页、碑帖、砚台、印章以及钱锺书注释过的《韦氏英文大辞典》等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国家博物馆,家藏之宝变成传世之宝。2014年9月24日,国博馆长吕章申前往杨先生家,为杨先生颁发了收藏证书。
在此之前,杨先生差不多对国博进行了长达15年的“考察”。她最担心的,是家藏被转让、出售或者拍卖,当她知道在“文革”期间,中国革命博物馆(国博前身) 将红卫兵造反派挡在门外、誓死捍卫、从未散失一件文物时,她放心了。据了解,国博将把钱先生和杨先生留给大家的文物一一登记、分类、编目、照相、入库……既要收藏好,还要研究并展示,让这些珍贵文物发挥出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