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愚谷邨乐龄生活馆,工作人员小陈正在陪着社区老人下飞行棋
本报记者 李静
愚谷邨乐龄生活馆提供“一站式”为老服务,青凤社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南北2个日间照料中心白天提供生活服务和文娱空间,3个老年生活护理社门市、6个乐龄家园助老站点、卫生服务站和老年活动室就近服务,1条“一键通”服务热线全年无休24小时守候,80余家驻区企事业单位为养老服务体系做后盾……如今,在静安寺街道,“银发族”生活在一座没有围墙的居家大养老院,老人们其乐融融。
在老龄化水平超过36%的中心老城区养老谈何容易,真经何来? 一人身兼静安区青凤老年生活护理服务社负责人、静安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静安寺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主任三职的方佩儿,对此最有发言权。
先让老人吃好饭
2006年,原静安寺街道老年生活护理援助中心转制为民办非企单位青凤老年生活护理服务社,街道向其购买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走向市场化。
2006年转制为青凤社前,方佩儿带队在区里排摸独居老人,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听到反映最多的是吃饭难,其次是老房子里的洗浴难,再者是洗衣物、居室打扫需求……青凤社有了努力的方向。
方佩儿和同事开始走街串巷联系大小饭店、老字号糕点店、单位食堂等,请他们合作提供老人餐,考虑到成本、卫生条件等,华东医院职工食堂、美丽园爱心食堂、孙克仁敬老院、吉祥馄饨、富春小笼等最终成为助餐单位。
家住愚园路的郑先生已83岁高
龄,十年来每天三顿都到中实新村乐龄家园助老点买助老餐,再跟站点工作人员闲聊几句,“我没有家人,自己也不烧饭,助老餐方便呐,要是没有这个不知道该怎么过了。”像郑老伯这样的“忠实粉丝”不少,去年,青凤社共为社区老人提供了约41万份助老餐,一年365天无休,每天中午六七百份,晚饭二三百份,早餐四五百个包子、花卷;午餐和晚餐都是10.5元,政府补贴2.5元,老人自付8元,一大荤一小荤一素一汤。老人若临时有事不吃,饭前打个电话便可取消。“不解决好老人吃饭问题,居家养老无从谈起,也做不好。”方佩儿说。
“一站式”服务
兜住居家养老的“底儿”,让老人吃上饭、吃好饭,是青凤社十年前的关注点;如今,他们的能级不断提升———汇集社会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
青凤社的“大本营”愚谷邨乐龄生活馆为老人提供六项服务:生活照料、安全保障、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和法律援助。这里的数据库里有3500余名老人的信息,老人有需求时打“一键通”电话、热线号码或到前台求助,工作人员必须当天就联络后援单位落实服务,2天内须为老人提供服务,3天内要回访老人服务的进展和状况。
2013年,静安寺街道还请中国电信特别制作“一键通”电话,为孤老、困难老人等免费安装,其他老人付200元成本费就可安装。电话上的“服务热线”键直通乐龄生活馆,“亲子电话”键直通老人亲属,“紧急求助”键同时接通生活馆和亲友,而“平安告警”键是老人每天“签到”用的,摁一下报平安,老人外出旅游或去子女家暂住,怕生活馆担心,都会来提前请假。
请钟点工、电器家具报修、政策咨询、叫出租车、网购粮油……目前,青凤社的养老后援单位达80余家,有华山医院、华东医院、开开集团、1号店、水电煤气公司、电讯公司、蔬菜公司、社区便民服务网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图书馆、区法院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而且这一队伍还在扩展中。
100小时免费钟点工
青凤社主张“把床位留在家,把服务送到家”,社区就成了没有围墙的大养老院。方佩儿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社区老人的家庭和生活状况,她说其实老人最喜欢住在自己家,有时甚至连子女家都不愿去,“那就把服务送上门,也可改善养老床位紧张的局面,关键是老人过得舒服。”
家住愚园路608弄8号的马先生今年70岁,94岁的老母亲患老年痴呆、高血压和心脏病等,卧床四五年,马先生的儿子是残疾人常年住院,近70岁的爱人去年底曾因脑梗摔倒入院。马先生说:“我60多岁时照顾80多岁的母亲和一家人还可以,现在照顾母亲,就有点力不从心了,真想喘口气!”
为此,青凤社连续三年争取到市老年基金会的扶持资金,给100位80周岁及以上基本不能自理、60周岁及以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每人提供100小时免费钟点工服务。马先生很珍惜这个“喘息”的机会,把100小时拆成50次用,“帮母亲洗头、洗澡、理发、扦脚、洗衣、打扫,钟点工帮了我大忙。”
现在,青凤社约有700名助老服务人员,可委派护理员、家政员以全日制、隔日制、钟点工、一次性等方式为社区老人与居民提供服务;同时,还为困难、高龄老人开设特别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享受政府政策补贴的老人可无偿或低偿享受青凤社的居家养老服务和商品。摄影:本报记者 叶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