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
上周日,三峡集团在湖北宜昌长江江段放流2020尾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华鲟(本报4月25日第五版曾作报道),这些中华鲟有多少能通过长江口游入大海呢? 数据显示,去年三峡集团放流3005尾中华鲟,最终抵达长江入海口水域的仅有约1050尾。这一数据足见中华鲟回家路之艰险,保护中华鲟、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任重道远。
回家路面临水质食物等挑战
“26日23时57分,代号708的鲟鱼宝宝已经游抵岳阳监测站站点,成为冠军。该鲟鱼宝宝生于2012年,身长92厘米,体重5.25千克。岳阳监测点距离放流地点280.39公里。”
今年,三峡集团在宜昌、武汉、九江、南京等长江中下游9个地区布设了17个监测点,为历年来最多。
27日中午,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发布微博称,放流的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华鲟“先头部队”经过两天多的时间已抵达长江岳阳段。大批鲟鱼将继续沿着长江向上海方向前进,预计20多天后抵达入海口。
上周日放流的中华鲟有多少能够到达长江入海口并不乐观。航运、水质、食物等,都是它们1600余公里的旅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中华鲟出生在长江,生活在大海,雌性生长16年后,从大海洄游至长江中游宜昌水域产卵繁殖。
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资源环境保护处处长赵依民介绍,近30年来,相关部门陆续在长江放流了各种规格的中华鲟数千万尾。但遗憾的是,中华鲟的洄游个体数量已下降到百尾以下。
研究人员前年追踪发现,有60尾中华鲟洄游到宜昌葛洲坝水域产卵,但它们是此前放流后洄游的,还是自然生长的,目前尚不清楚。
人工繁殖中华鲟能适应海洋
在淡水中成长的人工繁殖中华鲟经长江放流后进入大海,是否能适应海洋环境?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独立进行的研究均证实它们能适应海洋环境。
去年7月6日,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海洋局一名环保志愿者发现一尾背部受伤的中华鲟,确认是三峡集团去年4月放流长江的人工繁殖子二代中华鲟。中华鲟虽然受了伤,但生理状况良好。
地处舟山群岛最北部的嵊泗海域,海域盐度为29‰。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所长陈磊认为,这实证了子二代中华鲟能主动适应海水环境,与野生中华鲟具有同样的降河溯游特性,采取全人工繁殖技术手段进行中华鲟物种保护完全可行。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杨元金介绍,他们此前已先后对两个批次的子二代中华鲟进行了适应性实验,证明它们能够适应10‰至30‰的盐度。
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危起伟研究员和他的课题组在厦门海域试验放流人工繁殖子一代中华鲟,对中华鲟的海区迁移和分布进行研究。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今年第3期介绍了他们的这一研究成果:他们对在浙江象山捕获致死的一尾跟踪监测114天的中华鲟进行解剖后发现,中华鲟在海区放流后可以正常摄食和生长,并且摄食效果优于淡水放流个体,也表明人工增殖放流中华鲟能够适应海洋环境并在海洋中生存和生长。
目前,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均成功实现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并逐步建立起子二代中华鲟人工种群,成为抢救濒临灭绝的中华鲟的资源宝库。
(本报武汉4月27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