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记者陈桂兰)清晨,运动健身者可沿着黄浦江边跑边欣赏江景;白天,江边市集迎接着各路游客;中午,陆家嘴区域的企业精英们可选择在江岸的绿地上轻松愉快地吃上一顿午餐;晚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出来“蹓蹓”孙子外孙和狗狗,或者吹着江风干脆扎堆跳起广场舞……如此全天候的公共生活景象在浦江东岸已经在“被设计”中。
日前(19日),由上海城市设计联盟主办的“黄浦江东岸开放空间贯通众议沙龙”在上海绿房子举行。会议将在国际范围征集的各设计单位的中期方案进行归纳提炼后跟大家一起分享讨论。内容分为三个方面:方案核心设计理念、断点的贯通方式、慢行系统和滨江可达性的提升手段等。
扩大生态系统 布局慢行道
我们来看看设计单位们提出的核心设计理念:假如东岸种满了树,而其中有棵树,是跟你一起长大的,这样的感觉是不是很妙?或者将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建设手段运用其中,在丰富景观层次的同时,促进雨水等可循环资源的利用。
再或者更大胆一些,将大多数的硬质驳岸转化为生态驳岸,扩大生态系统,同时将慢行道与水体穿梭其中。又比如,在沿岸再建造一个集交通功能于一体的立体景观系统,将若大的岸边粮仓、独占岸线的海鲜坊高级餐厅都进行改造?
东岸21公里 沿线断点多
如何做到将浦江东岸21公里长开放空间贯通是个大工程,沿线断点很多。从前滩到新民洋区域,有洋泾、张家浜、白莲泾、倪家浜、川杨河、三林北港、三林港自然断点7处;还有码头、渡口、管理设施用房等断点约13处。此外,由于管理主体的不同或因尚未建设而设置围墙、门等阻隔而无法通行的约11处。
如何贯通断点。规划专家与设计师们的设想围绕“交通功能+游憩功能”展开,基本想法是“建设简洁、有特色的桥”,在保持现代性的同时,体现“上海、黄浦江”特色。问题是如果是带有游憩功能的贯通手段,其交通功能必然会受到折损,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此外什么是上海或黄浦江特色?江南人家的小桥流水还是全球化的现代形象?有人说就像“跟着树一起长大”这个概念一样,上海的个性不应该是武断生硬安装,而应是逐渐成长发展起来。
滨江车难达 公交站点少
对于如何处理滨江可达性的问题,有规划师提出,在东岸尽可能以步行为主,并建设一定公里长的塑胶跑道便于跑步、骑自行车,倡导绿色出行为先。同时也要考虑到不会骑自行车人如何在其间感觉行走观赏便利,让各类方式出行到此一游者都能公平地享受这里的生态景观,这是设计面对的很现实的问题。
分析认为,目前在滨江可达性上有两处短板:外部衔接交通系统中“缺少社会停车场,车难达”和“公交站点数量少,距离远”。在停车空间与公交系统的问题上,有规划师认为,千万别忘了规划建设好配套的停车空间!如今社会已经发展到车行时代,发展相应配套的停车空间其实和绿地配置一样重要。此外,居了解国外类似这样的空间停车都是免费的,如果我们的停车空间动辄高收费,游者活动受此制约,何来快乐休闲?
还有不同的意见是,停车占用的是公共资源,聚焦停车场建设往往会间接地鼓励小汽车出行,需求反而不断增长。不如发展公共交通。公共交通便捷到一定程度,停车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会议上规划师、设计师、学者、公益组织人员等各叙己见,共同描绘憧憬着美好的浦江东岸未来。有学者提出,伦敦:以“交通拥挤收费”政策限制私人汽车发展;巴黎:在限制停车位的数量上建设无车城市中心;新加坡:打造公交生态系统;上海的东岸:如何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建设慢行系统呢?规划师们提议:通过空中列车或者轻轨等来贯通东岸滨江,并增强与地铁、公交、轮渡等衔接,提高滨江的可达性,还可以围绕着黄浦江在东岸与西岸架起步行桥连通与互动,对于两岸整体提升会带来积极的作用,这种步行桥像伦敦的千禧桥一样横跨江面?
东岸国际方案 进入中期评审
据悉,目前众多设想稿都在东岸国际方案中期评审中,已会同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交通工程、建筑设计、体育运动、社会组织、文化艺术、新闻传媒等不同领域的11位专家共同参与进行。
与会者认为,浦东发展刚过26岁生日,浦东正青春,公共交通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完善,而是要有一个不断修正、填充建造的过程。而作为能带给城市公众福利的公共空间,要给未来留下更多的想象。未来的21公里东岸不同的路段应该带来不同的色彩,它们将共同汇聚成一个充满新奇魅力的东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