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记者唐玮婕)在当下的中国,创新无疑成了最热门的讨论话题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要让宛如飘在空中的创新思维真正接上地气,离不开的正是“工匠精神”这片土壤。近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行“中瑞创新论坛”,与会专家不约而同地指出,一个国家要保持创新的竞争力,高质量的教育功不可没,而培养专业工匠的职业教育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瑞士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提到它,很多人立马会联想到名表、银行业、医疗、度假等“高大上”的名词,但或许只有少数人知道:超过65%的瑞士人初中毕业后选择职业教育。绝大部分瑞士人初中毕业后
“半工半读”,即从十五六岁开始,一边在职业学校读书,一边在企业当学徒。
负责研究和创新事务的瑞士政府国务秘书毛若·德拉布朗桥表示,瑞士将双轨制教育体系及学徒制视为保持“瑞士制造”高品质及传承“工匠精神”的关键因素,“这也是我们创新的源泉。”
乍听起来创新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但这其实与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德拉布朗桥看来,要建立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政府不应过度介入,也不能轻易地评价对错,而是要让市场主体朝着不同的方向自由发展。“政府可以做的就是,增加教育和研发上的投入,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他指出“好的教育体系不是只局限于尖端的大学教育,而是各个层次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都要实现优化。”
中欧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对于瑞士的双轨制教育印象深刻,他认为,正是这种职业教育体系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技术人才,成为了“瑞士制造”的竞争力的保证,“这就好比是一个金字塔形状,只有下端源源不断的专业工匠做支撑,才会出现塔尖的创新能力,拔苗助长无疑是不可取的。”
“对于中国而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劳动力成本必然呈现上升的趋势,留给我们提高效率,形成高端制造竞争力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丁远指出,瑞士的高端制造正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榜样,如何在高成本的压力下,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国制造企业必须抓紧解开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