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上海圆珠笔笔芯厂退休工人许桂凤手中拿着已有三十余年历史的圆珠笔,讲述她当时制作笔芯的工序。 袁婧摄
本报记者 张晓鸣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近年来,尽管我们拥有多项世界第一,尽管中国制造大行于天下,但到目前为止,真正拿得出手的高端“中国造”仍然不多,真正誉满全球的企业和品牌依旧凤毛麟角。前不久引起众人热议的“圆珠笔现象”,背后反映的其实也是如今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短板”问题。
日前,热心读者周正谊在看到相关报道后,给本报介绍了他身边的两位亲友——96岁的周林富和89岁的许桂凤夫妇,他们作为上海圆珠笔笔芯厂的老工人,当年参与了国产圆珠笔的制造。记者走访了这两位老人,了解了当年中国工人是如何精益求精制作圆珠笔球珠的,这对如今倡导的工匠精神的传承或许会带来启迪。
“我从1956年进厂,1978年退休,在厂里干的都是落料、打角的活。”许桂凤告诉记者,她当年负责的是圆珠笔笔头球珠生产的第一道工序。作为原料的钢丝,首先进入落料机,变成一个个圆柱体,然后再进入打角机,去掉棱角之后变成一粒粒的圆球。许桂凤就在厨房间大小的操作区域内,守着两台落料机和三台打角机,一干就是22年。
那时候,许桂凤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很固定。一大早安顿好家里,7点钟到厂,比规定的上班时间早到半小时。这半小时是她给自己布置的额外任务:整理装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许阿姨会认真检查各个工装设备的状态,比如模具的槽口精度是不是准确,刀具是不是光滑锋利等等。而正式开工之后,她就一刻不停地在五台机器间来回穿梭,落料、打角、换料等,都需要一双“火眼金睛”。
生产圆珠笔球珠的钢丝,其实并不如我们一般印象中那么粗大,钢丝的直径只有0.9毫米,而允许的误差大概在两“丝”,也就是0.02毫米左右。虽然有机器帮忙,但很多时候,还需要工人不时用工具进行检测并校正。许桂凤每天工作到下午4点半下班,成果就是大约7瓶“腐乳酱”:“腐乳酱”大小的广口瓶,每瓶可装10万颗球珠。之后这些初加工的材料会送入后道工序,进行多次碾磨、抛光、精加工等。当时,一个球珠从车间出厂,需要经过13道工序。
而老伴周林富的工作则是负责钢珠车间的模具制造和维护。他需要根据图纸制作模具,包括如何开槽、槽口的角度和精度等,还要和许阿姨搭档,随时了解模具和工具是否处在最佳状态,提高生产效率。让他最自豪的是,时光荏苒,20多年前他们生产的圆珠笔笔芯现在还能正常使用。
当记者问起两位老人制造球珠的经验和诀窍在什么地方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出奇地简单而一致:“凭经验。”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对于生产环节中的时间控制、火候把握,他们都觉得是靠多年的经验积累而成,很难量化和表述。作为中国传统的产业工人,他们更擅长言传身教带徒弟,通过手把手方式把手艺流传下去。那是一种对自己工作的荣誉感、自豪感,在更深层次上,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而当记者继续追问其中的诀窍时,许桂凤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勤快。”比师傅勤快,比同事勤快,才能在普通岗位上胜人一筹。反观我们身边,固然也有追求完美的人,但恐怕更常见的还是“差不多就行了”“可以,不错了”之类的情形。特别是如果一个人过于认真,往往会被背后议论为“太较真,有毛病”。这样的心态是不可能培养出大国工匠的。
如今,一台先进的24工位笔头制造设备样机,或许就可以完成当年众多人工才能完成的工序。但任何一个制造强国的崛起,都必须仰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只有对自己的职业保持一种敬畏感,坚守一种崇高感,才会涵育出工匠精神。
我们有能力制造出高质量的笔
本报记者 张晓鸣
“从产业综合水平看,我们确实只能算中上。不过,如果说我们造不出好笔,作为从业者,我们感到很委屈。”中国最大的制笔企业———上海晨光文具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姚鹤忠向记者表示,从技术上讲,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制造出高质量的笔。
综合下来进口成本更低
姚鹤忠曾做过一次测试。他在市场上选取了九家中外企业共计27种笔芯,进行综合测试打分,结果是国外品牌的笔评到85分左右,而国产笔的评分也有80分左右。
可为什么不少人还是觉得我国的圆珠笔生产水平较为落后呢? 这是因为在国内市场上流通销售的圆珠笔中,大约有四分之一是不合格的,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假冒伪劣产品,将国产笔的平均质量水平拉低了很多。
据姚鹤忠介绍,大家常说的圆珠笔笔头,由球珠和球座体组成。在大气压力和油墨重力的双重作用下,笔芯里的油墨流向笔头的球座里,黏附在球珠上。圆珠笔的书写原理,是利用球珠在书写时与纸面直接接触产生的摩擦力,使球珠在球座内滚动,带出笔芯内的油墨(墨水),形成字迹。
1948年,中国第一支国产圆珠笔就在上海丰华圆珠笔厂诞生。解放后,国内也生产过不锈钢等材质的球珠。目前,碳化钨球珠在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我国已具有很好的基础,产能占
全球的80%以上,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大量出口。
而球座体加工技术要复杂得多。它包括球座内径、球座内锥角、球座口边厚度、球座油槽大小、球珠在球座内的轴向间隙与径向间隙等。每一个小小的偏差都会影响笔头书写的流畅度和使用寿命,球座口边厚度不到0.03毫米,还要考虑到书写角度和压力,球珠与笔头、墨水沟槽位必须搭配得“天衣无缝”,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002毫
米。球座体的生产,无论是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姚鹤忠说:“当初并不是我们不能生产,而是综合下来,从国外进口的成本也许更低、质量更稳定。”
创新打破“进口依赖”困局
不过,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可喜变化。2010年底,国家有关部门专门组织了调研,并于2011年启动了“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
目,国家拨款5230万元支持相关科研机构、企业针对墨水制造、笔头用不锈钢线材、加工设备及笔头与墨水匹配技术等开展科技攻关。其中,晨光公司承担了《笔头与墨水匹配技术评价体系及新型笔头研发》的课题。
姚鹤忠告诉记者,一支笔好不好,主要看三大指标,即书写流畅性、长期稳定性和书写舒适性。但是,过去这些只能依靠人的经验作判断,缺少科学性。晨光公司通过对笔头与墨水匹配技术研究,研究了各种墨水的理化性能与笔头之间的匹配关系,实现了数字化关联,建立了笔头与墨水匹配技术评价体系。目前,笔头与墨水匹配技术典型参数数据库已应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对于新产品研发以及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有很大帮助,可大大缩短研发周期与无谓的反复,使得性能改进提升的方向更加明确,可快速形成解决方案。
此外,国内企业研制成功易切削不锈钢线材以后,日本钢材供应商的价格也从每吨12万元下调到8万元左右。同时,国内还研制成功了24工位笔头制造设备样机,建成了3条墨水示范生产线、2种新型笔头示范生产线。目前,进口墨水的价格由之前每千克70-80元,下调到了50-60元。
“目前,晨光公司已是国内最大的圆珠笔笔头生产商,国产笔头在市场总量中 的比例已由原先的30%提高到70%。”姚鹤忠透露,他们现在每年采用国产易切削不锈钢材料的笔头数量已达到1.5亿支左右,折合线材约60吨,未来将会有更好市场表现。
“中国制造”如何告别“大而不强”
本报记者 张晓鸣
实际上,不仅仅是文具业有尴尬的“圆珠笔现象”,在我国的手机制造业、小家电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服装设备制造和服装加工等众多领域,都存在“大而不强”的情况。
在商言商,对于制笔企业来说,在全球分工合作的大背景之下,选择质量稳定、综合成本更低的进口圆珠笔笔头无可厚非。钢厂也知道,如今传统钢材生意不好,生产笔头专用的特钢附加价值高。但受困于工艺稳定性和绝对经济价值不大,钢厂生产特钢无利可图,生产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圆珠笔现象”背后,对应着“中国制造”所处的尴尬现实,即“重点领域领先,系统性落后”。一支圆珠笔的背后,依附着诸多宝贵的产业要素:畅通的技术转化与转移机制,优良而稳定的工艺保障机制,成熟的人才与诚信的市场机制。中国人多,集中优势力量攻破马桶盖或圆珠笔“生产难题”,或许并不太费力,但要在所有大众产业上保持这样的水准与态势,难免捉襟见肘。
这恐怕不是一家企业或者一个行业能解决的问题。如何破题,希望“十三五”时期通过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能够找到更清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