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
制度实行十余年争议声从未间断
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实行至今十余年,对于该项制度的争议声可以说是“一路随行”,从未间断。
困惑一:职工说涨太少,企业说负担重
在《关于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对职工收入及家庭生活影响的评估调查》中,超过60%的职工认为上海目前的最低工资标准水平“太低”或“偏低”。根据《上海统计年鉴》公布的2013年(2014年还未公布)上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20%最低收入家庭人均月消费支出(1350元)及赡养系数计算,2015年上海最低工资标准应为2430元。以本次调查认为“生活水平很低”的职工家庭,人均月消费支出1740元和赡养系数计算,职工到手工资应为2700元。显然当前上海的最低工资标准水平与职工实际生活需要之间存在距离,因此有16%的职工认为最低工资标准“太低”,认为“偏低”的占48.4%。特别是35岁以下年轻职工,因结婚、生(养)孩子、旅游娱乐等需要(不包括房屋租金),认为现有标准“太低”的人数占比为28.5%,超过35岁以下职工的四分之一。
此外,也有职工拿我国的最低工资标准增长幅度与国际水平相比较。“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增长更加缓慢。就最低工资而言,国际惯例是最低工资应达到平均工资的40%—60%,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省(区、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低于当地平均工资的40%。以目前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上海市为例,最低工资标准也仅占到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31.4%。从这个意义上讲,最低工资标准依然很低,中国的最低工资标准仍然处于需要一个长期努力,逐步‘填平’劳动者原本就应得的报酬过程之中。”
然而,对企业而言,最低工资的调整却并不是涨个工资那么简单。上海一家从事电子配件生产的公司经理蒋先生在采访中曾经透露,现在上海的制造业企业几乎没有在最低工资线上下雇佣职工,基本都得在一倍以上。“看似最低工资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但实际上一旦调整,对企业影响还是相当大。每次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公司的工人就会要求涨薪,为了留住工人,我们的实发工资基本是跟着最低工资上调的幅度走。”蒋先生说:“除了工资上涨,社保支出水涨船高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用工成本。对于我们这些原本就不景气的制造企业真的是雪上加霜。”
据了解,对于一般企业来说,目前职工的社保、工资占企业总收入的60%,加上税收,企业利润越来越低,而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上升,社保也将随之增加。除了对于涨薪预期的影响,由于最低工资与企业多项其他用工成本直接挂钩,因此带来企业用工成本的上涨才是企业经营者最担心的。
困惑二:执行标准有差异,不同地区“含金量”不同
“最低工资不包括加班工资、特殊工作环境、特殊条件下的津贴,最低工资也不包括劳动者保险、福利待遇和各种非货币的收入,最低工资应以法定货币按时支付。”这是记者在百度百科上找到的最低工资的定义,然而,在实际操作上,各地的执行标准却并不统一。
李华平向记者透露,目前虽然全国各地都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但其含金量是有差别的,例如北京及上海均明确最低工资标准不包含“个人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用人单位应按规定另行支付,而除了这两地之外的其他省市所参照的最低工资则是税前工资。“我们可以看到近两年,全国最低工资标准排行榜上,广东高于上海排名第一,事实上,这种排名是有偏差的,因为两地的最低工资包含的内容不同,上海指的是实际到手的纯收入,而广东的最低工资内还包含了社保,我大致测算过,如果按照上海目前202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加上社保,至少在2540元以上,远高于广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