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张洪江来说,重庆可能是他除北京以外最为熟悉的地方之一了。从90年代初起,每年他都要去上好几回,在长江三峡库区开展有关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在他看来,借助打造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这一良机,重庆应进一步发挥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让老百姓从“绿水青山”中真正获益。
净增森林面积全球最多
张洪江说,长江上游森林资源曾经丰富,但过去由于多年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严重,导致植被数量锐减。近年来,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防、长治、以及石漠化治理等一系列生态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使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修复、改善和提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事实证明,这些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201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结果显示,从2010-2015年,我国是世界上净增森林面积最多的国家,年均增加154.2万公顷。就拿重庆市为例,现在重庆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5%,90年代这里有很多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退化,但现在25.以上的坡面基本已经变成林地了。这些年我几乎每年都多次过来做相关研究,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由于国家多项重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的实施,水土流失面积和程度明显减少和降低,长江两岸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可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和上述工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这一系列工程的实施,长江上游的绿化面积在短时间内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也有不少林地属于低效防护林,其树种和结构比较单一,使得整个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结构还不尽合理,森林应有的生态功能发挥的不理想,距建成长江上游高质量、功能完备的生态屏障还有较大差距。“以前栽树时,为了提高成活率,快速见绿,很多地方栽的是成片的大面积柏树林,而且树苗栽植得很密。这样的针叶纯林,从上面看是绿了,但树下因为见不到阳光也不容易再生长灌木和草类等植物了。这种以单一针叶树种构成的森林,时间一长,容易发生林木病害和虫害。何况针叶树种的油脂含量比较丰富,发生火灾的隐患也比较大。”
“各地在加大造林力度的同时,除了要考虑树种的多样性外,也应该进一步加大低效林改造力度。如在针叶纯林中去掉一些劣质树木和病死木等,调整密度,再补种一些当地适生的阔叶树种,提高针阔混交林的面积比例。这样不仅能够整体提升景观效果和森林的防虫防病能力,降低森林火险、改善林地的健康状况,同时也能让森林发挥出其最大的生态功能。以前的很多工程可能只注重造林,但今时今日既然要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那各地对于林地的建设就不能只重造林而轻经营管理,应按当地的地形地貌和土壤等条件,进行相应的森林经营方案设计。”
林业增收有利农民“种绿”
张洪江坦言,每次从北京飞重庆,这里的“绿水青山”总是让他格外难忘。“良好的生态是发展的重要根基。”他以武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那里有30多万亩森林,10万亩草原,虽然主打的是旅游,每年也要接待上千万的游客,但整个景区始终坚持着‘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公园内古树、森林的营建与保护都做得到位。”
记者得到几组数据:2013年,武隆县森林覆盖率为59.2%,到了2015年,通过不同形式的造林,其森林覆盖率增加到了61%;2015年,武隆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11元,同比增长12.6%,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62元,同比增长12.6%。全年超额完成13个乡镇“整乡脱贫”、48个贫困村脱贫销号、近3万名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2015年,重庆市森林旅游接待游客6400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收入98.5亿元。林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林业的增收提高了农民种绿的积极性。
“很多人认为发展旅游时间久了会破坏森林生态,但如果各地都能像武隆这样在保护到位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合理的发展,那不仅能得到更多游客的青睐,也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帮助当地老百姓改善生活,增加收入。长江三峡库区地少人多,只有实现林业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才能使生态建设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所以,在推进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工程的同时,也应坚持增绿与增收相结合,大力发展与林业相关特色产业,将‘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这种保护并不一定是快速的变化,而是需要一个随时间演进的转换过程,通过做好这个转换,让老百姓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