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周敏娴
昨天凌晨零时32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女高音歌唱艺术家、声乐教育家、中国声乐界泰斗,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原副院长,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周小燕先生因病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走完了她一个世纪的音乐人生,享年99岁。
周小燕先生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声乐艺术,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歌剧、歌唱人才;她以掷地有声的大爱精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激励着成千上万敬仰她的人们;她终年无休给学生们上课,甚至是过年也不休息,在学生们眼里,“再也没有比她更敬业的老师”。
1917年8月17日,周小燕出生于上海,1918年9月随父母回到故乡湖北武汉。1924年,在汉口道生小学学习;1929年,进入意大利天主教会办的圣玛利亚学校就读;1935年9月,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声乐系,师从俄国专家苏石林教授。
1938年9月,周先生考入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师从布朗热、吉尔斯教授;1939年,转入巴黎俄罗斯音乐学院求学,师从贝纳尔迪教授。1945年10月,由周先生担任主角的清唱剧《蚌壳》在巴黎国家大剧院首演,成为法国乐坛的一件盛事。1946年3月30日,在英国伦敦白宫剧场举行了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1946年7月30日,首次个人独唱音乐会在卢森堡卡西诺剧场隆重举行。10月,应邀首访德国柏林,在复兴剧场成功举办了两场个人独唱音乐会,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同行专家及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1947年5月,参加第一届布拉格之春国际艺术节,被西方音乐界誉为“中国之莺”。
新中国成立后,周先生全身心投入她钟爱的声乐教育事业,一干就是60多年。她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既教书又育人,教学日程永远排得满满当当,从不计较时间报酬。
常人很难想象周小燕普及高雅音乐所付出的心血和辛劳。早在1981年,周小燕了解到,全国各地盼望能拜她为师的学生中,有不少素质相当好的声乐人才,但由于当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好苗不及时施肥,难以茁壮成长。于是,周小燕带着一批在国内外歌唱比赛得奖的高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进行巡回讲学与“教学音乐会”。每到一地,她便开展活生生的“形象化教学”,同时为当地的声乐演员和声乐教师上课:现场教学、现场解决问题。遇到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一两次课“喂不饱”的,就带回上海继续培养。每到一处,周小燕就播下一路种子,她的师品、艺品和人品也在当地留下了一连串佳话。
1999年、2001年,周小燕先后两次突发脑血栓、小中风,医生叮咛禁止工作,但等病情稍有好转,她便迫不及待地通知学生、投入教学。为了工作,她甚至顾不上与儿女的交流、沟通,永远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数十年来,周先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声乐拔尖人才,包括鞠秀芳、张建一、高曼华、刘捷、廖昌永、顾欣、魏松、雷岩、李彩琴、万山红、杨小勇、殷桂兰、李秀英、朱秋玲、王丰、王歌群、张峰、方琼、郭森等,为祖国的音乐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从“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教育功臣”,到“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学名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这些荣誉称号多得数不过来,她却对采访媒体说:“我没有那么好,我要继续向你们写的那个周小燕学习!”虚怀若谷的谦逊和机智过人的幽默,令人心折。
2014年10月,由周小燕亲任艺术总监,改编自经典电影的歌剧《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为当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在沪首演。演出前夕,恰逢周小燕先生98岁生日。一直忙于指导歌剧排练的先生,谢绝了众多师生为她庆贺的邀约,在生日前夕去爱人张骏祥的墓地探望了一下;8月17日生日当天,先生也只是在家里吃蛋糕简单庆贺。因为在她眼中,中国民族歌剧的每一小步都要走得“扎扎实实”,关乎舞台、关乎艺术的事在她眼中才是最重要的。
前几年,有个学生对外自称是周小燕的“关门弟子”。周小燕听闻后对他说:“谁说我关门了?”学生问:“那你什么时候关门?”先生一字一句地回答:“盖棺的时候关门!”
昨天其子张本含泪说:“妈妈多次说过要教到教不动的那天为止———今天,妈妈终于下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