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湫莎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不久前批复同意上海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2020年基本形成相关基础框架。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底什么样? 里面汇聚了哪些“高大上”的科学装置?记者从项目的参与方上海市科委了解到,上海将如何从平地建起世界级科研高地。
汇聚重大科学基础设施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不是特指某一块区域,而是上海正在形成的科学高地的一个整体概念,而这块科研高地所在地在张江。”上海市科委研发基地建设与管理处处长过浩敏说。
就目前来说,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经汇聚了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中心、超级计算中心和商飞中央研究院等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将积极争取超强超短激光装置、活细胞成像平台、海底长期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一批科学设施落户,显然,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先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聚集地。
坐落在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上海光源,是国内最大的科学装置,投资逾12亿元,目前上海光源正在进行二期攻关,新一代光源———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将于2017年建成出光,活细胞成像平台是上海光源二期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活细胞成像平台,就是一体化的活细胞内纳米精细结构与生物功能的实时成像系统,该平台能够支撑细胞生物学、光理学、生物物理等领域的前沿研究,推动国家在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
“北京、安徽等很多地方都想建活细胞成像平台,但没有上海光源这样的大型基础设施,平台就无法发挥作用。”过浩敏说。在这点上,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具有“先天”优势———在国内很难找到第二个地方像张江这样,如此密集地拥有这么多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
让蓝眼睛高鼻子来上海搞科研
正在加紧落地的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在激光加速、激光聚变、阿秒科学、天体物理、核物理、高能物理、原子分子物理、核医学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价值,是国际激光科技竞争激烈的前沿之一。国际上已经有多个国家提出了大型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研究计划,目标直指200PW(千万亿瓦)级超强超短激光装置。
“探索一批最前沿的科学项目,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任务,也是科创中心的影响力来源。”过浩敏说。26年前,美国人发起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科学家“认领”了其中的1%,而未来,应该有越来越多由中国人发起的世界级研究课题,吸引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共同参与。
2009年上海光源竣工之际,英国《自然》杂志以“中国加入全球同步辐射俱乐部”为题进行报道,截至去年,上海光源累计支持课题研究5406个,吸引了一大批外国学者入驻这颗“鹦鹉螺”,并孕育世界级顶尖研究成果40余项,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共享机制。耗资超过8.5亿欧元的欧洲超强超短激光计划如今遇到了“钱的烦恼”,上海超强超短激光装置未来一旦落地,有望像上海光源一样,吸引一批诺奖级科学家到上海来做科研、发论文。当人们提到顶尖科学家、科研团队,都会不约而同提到上海时,这座城市的科研影响力自然不言而喻了。
未来这里是有家的温度的地方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张端鸿认为,国际上,越来越多的重大科研突破采用的是大科学的理念,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空间站计划、大型强子对撞机计划都是国际大科学工程的典型代表。“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已经列入“十三五”规划建议,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是以前沿大型科研项目牵线,让国家、地方、民间的科研资源整合起来的“练兵场”。
“这里不仅有全球最先进的科研设备,还是一座科研之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马文刚说。他表示,在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框架中,大型基础研究设施处于核心,在它外围环绕着三个“圈”———最内侧是一批研究机构,包括高校、院所、工程技术中心;中间是创新创业服务圈,包括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公共研发平台等;最外侧是产业承接区,它能将张江产出的原创性成果化为现实生产力。
换言之,科学家、创客固然是这里的常客,医生、老师、艺术家、厨师也会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岗位。马文刚说:“人们时常诟病张江到了晚上就人去楼空,未来这里是有家的温度的地方,你可以在路边摊吃点东西,也可以在咖啡馆见到投资人。”
过浩敏认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在产生大科学的聚集效应,在这座创新之城上,各类科研资源互相匹配、协同创新,有望使中国在全球科研竞争格局中打开局面,为科创中心建设奏出原创科学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