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南里王村唐墓壁画中的唐人宴饮图。(资料照片)
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朱红昨天在“思南读书会”上讲解杜甫的诗,还原唐朝传统节庆场景和民间习俗
文汇报记者许旸
提起唐朝“诗圣”杜甫,人们熟悉的多是其经典作品“三吏”、“三别”,殊不知,杜甫其实还写下不少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作。昨天,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朱红做客思南读书会,聚焦“杜甫和他的节日诗”,讲解杜甫诗句里的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
根据杜甫的诗句和其他文献记载,唐代春节冬至各有7天的假期,除夕守岁要点上火炬互道祝福,腊日大臣还能拿到“润唇膏”、“护肤霜”等慰问品。同时,通过海外使节,中国传统习俗也被带出国门,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陈尚君表示,梳理杜甫写过的节日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唐朝传统节庆的场景、人物状态以及社会氛围,这些传统节日如同文化“绳结”,既凝聚起我们的情感与价值认同,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诗句生动再现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元宵节将至,“过完元宵才算过完年”,那么唐朝的古人又是如何辞旧迎新? 杜甫在 《杜位宅守岁》 中描绘了除夕守岁的场景,“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其中列炬就是点燃火炬,热闹非凡,流露出当时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愿。朱红说,除了列炬欢庆,百姓之间互道新春贺辞时也常会说“万岁”,这包含着生命延续、时间延长的意思,反映了唐人对时光延续的虔诚祝福。
唐军收复安史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后,杜甫随即在腊日时节写下 《腊日》一诗,其中“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诗句,就透露了当时宫廷例行颁赐大臣礼品时的细节,其中“口脂”“面药”就相当于现在的润唇膏、护肤霜,里面添加了一些香料成分以及动物类脂肪,非常适合寒冷干燥季节滋润保养皮肤,而“翠管”“银罂”则是分别盛放“口脂”“面药”的器具。“这些诗句真实保留了当时节日的细枝末节,算得上是第一手民俗学文献,史料价值也很大。”陈尚君说。
除了腊日,唐人对冬至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杜甫在 《冬至》 一诗中写道:“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其中袒露了自己多年漂泊在外的愁绪,并在回想当年朝廷繁盛之景的心理落差下更显落寞。我们现在春节一般是从除夕开始休息放假至初六,而在唐代,依唐制,内外官吏在节日都有休假,譬如唐玄宗时期就规定,元日 (初一) 和冬至各有7天假期。
节日符号辐射传统文化影响力
传统节日通过一代代人们的情感累积,已经浸润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沉淀出无与伦比的仪式感和虔诚感。而杜甫在节日诗中的描摹与抒发,更是验证了中国长期以来对传统习俗与节庆的重视,这种历久弥新的传承,既让人们明白自己从哪里来,也在对先人的祭拜与怀念中,更好地活在当下,体验每一个日子的鲜活与宝贵。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节日的贺辞及习俗,也让不少来自他国的人们入乡随俗,日益成为一种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文化符号,并把唐代的风俗气象及“软实力”带到周边国家及地区。
杜甫在去世前一年写了题为 《清明》 的诗作,“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其中“蹴踘”是当时盛行的类似足球的体育运动,而秋千后来从中国传至东亚。
再比如冬至和新年时,人们彼此道贺,念念有词,祝愿万象维新等,这一习俗也波至当时的新罗僧人,也就是古代朝鲜人,据记载,到了除夕的晚上,这些僧人入乡随俗,也会互相拜年,嘴里念叨的也是当时唐人的一套套新年贺词。朱红说,唐代岁宴上的节候赏物屠苏酒,在同时期日本的年中行事中也可见到其踪迹,据说嵯峨天皇弘仁二年已有记载,宫廷内元日饮屠苏酒,其做法也同样是于除夕夜“以屠苏渍御井”,可见长安城新年的习俗也撒播至周边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