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三杰”之一的孔飞力教授于2月11日逝世,享年83岁。其同事美国汉学家魏希德15日在推特上发布消息,“愿孔飞力教授安息”,众人才得知这一噩耗。曾翻译过孔飞力著作的文汇讲堂嘉宾陈兼、刘昶分别哀悼追忆。在2010年上海举办的第四界世界中国学论坛上,孔飞力荣获了首次颁发的“中国学研究贡献奖”。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赵辉作为孔飞力的关门弟子,在其获奖之际,应文汇报之约对其导师做了简短采访。今天讲堂推出此组稿件,作为对孔飞力教授的纪念。
陈兼追忆孔飞力:
中国史研究“向下沉”的倡导者之一
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体系杰出历史学教授、康奈尔大学中美关系史讲座教授、文汇讲堂第88-2期嘉宾
陈兼曾翻译孔飞力的《叫魂》、《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等力著。在接受文汇讲堂专访时,他打趣:“我在美国做《中国历史学家》主编时与‘孔老夫子’有过交往,试阅《叫魂》后非常喜欢。”陈兼与夫人陈之宏一起翻译了《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针对有读者看了英文版后表示该书缺乏理论深度的看法,陈兼认为孔氏回归问题原点、探求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这份关怀,远非简单的“理论几多”所能衡量!为此,陈兼夫妇与出版社编辑进行一番商议,写了一个超长版的序言。下为部分摘录:
2013年7月,陈兼夫妇与孔飞力合影
回顾起来,孔飞力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内在导向”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在以往的著作中把关注重点引向了地方及下层。这在他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对力量》和《叫魂》这两本书中十分清晰地表现出来。在《叛乱及其敌对力量》中,他从民兵组织演变以及地方军事化发展的探讨人手,对于中国帝制晚期农村社会的结构变化作了深入研究,并引导整整一代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时将目光转向地方层面以及包括下层的社会层面。而在《叫魂》中,他以极为扎实的档案研究为基础,首先从“叫魂”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在基层的表人手,讲述了贩夫走卒、乡愚村妇以及四处游走的贫道乞僧等普通平民百姓在叫魂案及其前后的种种经历,将表面上处于“乾隆盛世”的中国社会景象及其背后潜藏的危机情势栩栩如生地呈现给读者。
然而,孔飞力其实并不只是对地方及下层研究感兴趣或认为只有这些方面的研究才重要,他从来未在自己的研究中将“国家”或“全国性问题”当作可有可无的存在;他的著述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题目,便是政治参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以及国家与地方的关系。在《叛乱及其敌对力量》中,他在讨论地方军事化发展及相应的农村基层社会结构变化的同时,也着重分析了国家权力对于下层的渗透和控制以及晚清绅权扩大而引起的国家一社会关系的蜕变。也可以说,“国家”是他要研究的重要对象——只不过他采纳了新的角度。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提出了中国帝制晚期的危机所涉及的并非仅仅是“一个王朝的衰落”、更是“一种文明的没落”的重要看法。在孔飞力为《叫魂》所构建的大叙事中,“国家”又是关键性的角色。他将相当的笔墨放在作为国家的人格化体现的君主及各级官员的描述与探讨上;他所试图揭示的,是由皇权及官僚体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所透露出来的大清帝国政治体制的运作特点和内在矛盾。而在这一切的背后,还有着满族统治者因大一统帝国表述与自身种族意象之间的紧张而挥之不去的“合法性焦虑”。孔飞力确实是中国史研究中将关注点转向地方及下层的倡导者之一,但与此同时,在他的著述中始终渗透着一种将“中国”当作一个具有多样性及多元化的整体来看待的“全国性”视野——正如他在《叫魂》最后一章起始时所言:“中国文化是统一的,但不是单一同质的。”
在我们看来,构成孔飞力这一“中国”史观底蕴的,是他的问题意识和相关的知识关怀。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孔飞力当然十分注意对于“中国经验”及其特点的发掘和阐述。但在一个更为深入和基本的层面,这其实并不是他研究中国历史时知识关怀的真正归宿之所在;他所关注的,还在于发掘“中国经验”特殊性之中所包涵的同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内在逻辑相通的普世性价值和意义。这不仅蕴含着世界对于中国“现代性”构建的影响问题,也涉及到了中国的经验和经历对于世界范围现代性构建——亦即作为普世性进程的现代性构建——的意义和影响问题。在这一点上,孔飞力和他的老师史华慈极为相似:他们的“问题意识”中有着对于人类命运的关切、忧虑和思索。
刘昶追忆孔飞力:纠正西方中心偏向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文汇讲堂第88-7期对话嘉宾
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读硕士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昶是孔飞力代表作《叫魂》的译者之一。翻译《叫魂》这本书时与孔飞力教授相关的的一件小事令他记忆深刻,因孔飞力在写作中将清朝的档案译成英文,需要找到原始中文档案,才能确保中文译文准确。孔飞力教授便为他们提供了自己在北京复印的档案,以帮助翻译工作顺利进行。
《叫魂》无疑是孔飞力最脍炙人口、影响广泛的著作,“他让人们意识到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相较而言,“《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是博士论文,学术性较强,后来的《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则理论性较强。”
“孔飞力提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不是1840年鸦片战争。他认为这场战争的影响虽大,但就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而言,比不上太平天国。这个观点对学界的影响很大,无论是否赞同,都不得不重视。”
今天来看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西方冲击并非可有可无,中国社会内部的发展变化也很重要,二者不可偏废。但是孔飞力等人为纠正费正清、列文森等第一代中国学研究者的“西方中心偏向”而倡导的研究方法,应视为美国中国史研究的一种突破。
孔飞力简介
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 1933年9月9日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John Fairbank),被认为是美国第二代汉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获得过包括古根汉姆学术研究奖在内的多种学术荣誉。代表作有《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叫魂: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故乡:海外华人历史的思考》等,还参加过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和《剑桥中华民国史》若干章节的编撰,与魏斐德、史景迁并称为美国的“汉学三杰”。
2010年11月,时年77岁的孔飞力获颁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中国学研究贡献奖,孔先生的关门弟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赵辉特为文汇报撰文介绍了孔飞力对中国学研究的贡献。今天《文汇学人》微信重推这篇短文,作为对孔飞力教授的纪念。文汇讲堂亦转载此文以示哀悼。
孔飞力:把一生精力献给中国研究
当我告知孔先生,他被授于“中国学研究贡献奖”这个奖项时,先生一时茫然。“实不敢当,我没有他们(其他三位获奖者)的贡献大”,沉吟了片刻,先生如是说,一如既往的低调和谦虚。
Philip A. Kuhn,中文名孔飞力,193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德裔犹太人家庭,父亲曾任《纽约时报》驻伦敦站站长,母亲也是一位著述颇丰的作家。孔飞力自小秉承父母的文学素养,对人文历史、异域文化和文学写作一直有浓厚的兴趣。他的本科(1950—1954)和博士(1959—1964)学习都在哈佛度过,博士生期间,师从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和史华慈教授(Benjamin Schwartz),专修中国近现代史,1964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之后赴芝加哥大学任教。1977年,他回到哈佛大学,接替费正清教授荣休后的空缺教职,一直到2007年退休。在近5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曾担任过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主任;获得过包括古根汉姆学术研究奖在内的多种学术荣誉。时至今日,77岁高龄的他,仍不思懈怠地指导着博士生论文写作。
在各种荣誉背后,远在大洋一边的中国读者可能难以察觉的一点是,孔飞力教授对中华文明充满着无以言表的热爱和关切。他把一生的精力和智慧都献给了中国研究——这一在美国学术界处于边缘的学科。几十年来,他以扎实的史料功底,精细的概念分析,宏伟的史学构想,优美的写作文风,敏锐的现实关怀,带给西方学者和读者一个真实、复杂、充满故事与魅力的中国。虽然孔飞力教授一生惜墨如金,在他近50年的研究写作生涯中,只出版过4本专著:《中国帝制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华南的地方军事化与社会结构,1796-1864》(1970),《叫魂:1768年的中国巫术恐慌》(1990年,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著作奖),《现代中国的起源》(1999),《他者中的中国人:现代中国移民》(2008),但每一部专著都堪称经典,被学者们认为起到了开创新的研究范式与视角的作用。他被另一位著名的中国史家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称为“西方第一流的中国历史学家”。孔飞力的学生多已成为当今北美中国学界的中流砥柱,其中包括杜赞奇(Prasenjit Duara)、卜正民(Timothy Brook)、柯伟林(William Kirby)等。
在孔飞力的著作中,贯穿一线的是他对中国现代国家转型,深层次、结构性的剖析和思考。虽然他擅长把中国近现代史放在全球的视野下进行研究,在著作中,也广泛地运用了西方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甚至生态学等概念,但是他拒绝把中国历史和政治放在一个屈从于西方模式的位置来进行讨论。他一再地主张并告诫他在美国的学生,中国的历史究其根源是由其内部的因素决定的,而现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也只能从中国历史自己的脉络中找到答案。在孔飞力的眼中,历史上的中国和现实中的中国一样,都是一个很难治理的国家。但那并不代表中国政治黔驴技穷,因为当今中国遇到很多的困惑也是西方国家同样面临的问题,只是表现方式和程度不尽相同而已,而中国总能在自己的历史和传统中寻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虽然现在的中国还没有完成现代国家的转型,但是那一天总会到来,而且一定不会走和西方世界一模一样的路子。
在对中国充满希望的同时,孔飞力教授对中国学研究也一直寄以厚望。在教学生涯中,他一直注重对年轻一代学者的培养。特别是对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他总是不吝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但他并不是想中国学生传承他的衣钵,而是期望他们搭建中美学术桥梁,因为那是友谊最牢固的纽带。
追忆著名汉学家孔飞力组图
汉学家魏希德(Hilde De Weerdt)在推特上发布信息:“愿孔飞力教授安息”
#FormatImgID_8#
世界中国学论坛首颁“中国学研究贡献奖”,俄罗斯的罗高寿、日本的毛里和子、法国的谢和耐、美国的孔飞力获得这一殊荣。图为获奖者和领奖代表展示“中国学研究贡献奖”证书
孔飞力影响最广泛的著作《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译者:陈兼、刘昶
孔飞力的《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中文版刊行之后,引起了学界颇大的关注,译者:陈兼、陈之宏
据多家网络整理,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阅读:著名汉学家孔飞力逝世,他把一生精力献给中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