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都在大人的前面引导着社交媒体的创新和发展。未来社会的主人一定是精通社交媒体的精英。“家长们可能会担心孩子通过社交媒体学坏,浪费学习的时间,但是当网络社交成为了下一代主流群体主要的人际交往平台,难道你要让孩子成为孤立与社会的异类吗?”
前段时间,娱乐圈有个大八卦。王菲与李亚鹏的女儿李嫣在社交媒体“美拍”上申请了一个叫“李嫣儿super嫣”的账号,并发布了一段名为“菲姐的时尚只有我能跟得上”的视频,9岁的“李老师”自拍教化妆、模仿王菲的圈内好友,玩得不亦乐乎。不过,李亚鹏很快坐不住了,在与李嫣“友好谈判”后,不仅没收了女儿的手机,而且注销了账号,把“小网红”重新带回线下。
在“小网红”李嫣社交事件的发酵背后,是一个不能被忽略的事实——在儿童以及青少年群体中,社交媒体正成为他们与亲朋好友及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随之而来的,还有一道没有是非对错的选择题:对于孩子上社交网站这件事,家长究竟持赞成意见还是反对态度。
“数字化成长”符合青少年“语境”
陈燕妍是沪上一所重点小学的四年级学生,从3年前踏入小学起,她就有了自己的专属智能手机,注册了QQ账号、人人网和微信群,每天更新心情、和朋友聊天,最近还开始了“高端写作”——写网络小说,陈燕妍将小说贴在QQ圈里,并到各大QQ群里做宣传,收到了很多小伙伴送上的鲜花和留言。
陈燕妍的一举一动,她的妈妈宋女士都看在眼里,但并没有做更多的干涉。宋女士曾经和朋友激烈地辩论过关于“孩子该不该玩社交网络”的问题,并且很坚决地站在支持的一方。“在利与弊的问题上,当时我罗列了很多原因,结果发现积极的一面还是占了上风。”宋女士告诉记者,这些原因包括增强同学之间友谊、找到归属感、帮助孩子表达自我、帮助孩子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建立更大的社交圈等等。
“我们永远不能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世界,‘90后,的孩子已经是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一代,‘00后,的孩子更是依赖社交媒体,数字化成长符合他们的‘语境,,并给了他们选择的权利,如果强制剥夺只会让他们显得格格不入。”宋女士认为,她的底线在于,孩子的成绩没有明显的下滑,以及她的三观正确、健康。
好未来旗下家长帮家庭教育研究院专家、美国爱荷华州四橡树(FourOaks)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咨询师杰森(Jason)认为,回首40年孩子与社交媒体交互发展的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孩子总是都在大人的前面,引导着社交媒体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而且未来社会的主人一定是精通社交媒体的精英,“可能家长们会担心孩子通过社交媒体学坏,浪费学习的时间,但是当网络社交成为了下一代主流群体的主要人际交往平台,难道你要让孩子成
为孤立与社会的异类吗?”北京大学新媒体营销传播中心研究员、尼尔森原副总裁马旗戟总体上呈支持态度,他认为,社交媒体是未来数字社会的基本工具,也是数字时代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学习的必然阶段,而且社交网络对于游戏、教育等场景有帮助,在内容的丰富性上,要超过传统形态。
美与丑容易被无限放大
相对于宋女士,在上海某银行工作的郭先生对于女儿音音的管束就相对严格,音音使用社交网络的行为被放到桌面上“谈判”,并进行了“约法三章”——音音每天上社交网络的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晚上上床后不能看手机;不准玩游戏;不准进行陌生圈子的聊天。
之所以严格管束,郭先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除了保护女儿的视力以外,他认为孩子过早介入网上的“花花世界”,会降低她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度。比如说,明明可以在班级里沟通的事,为何偏偏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虚拟世界里一回一答,这不是正常的交际方式;还比如说,郭先生认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并不完全重叠,“虚拟世界里,美好的一面和丑陋的一面都会被无限放大,孩子还没有办法正确认识它们。”
这也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教授李绪红所担心的问题,她认为,在“90后”“00后”一代,物质生活的贫富差异化现象加剧,反射到社交媒体上会更加夸大。打个比方,小长假期间,或许某个三年级学生的朋友圈里会出现小伙伴们各种“晒旅游”“晒美食”“晒礼物”等,许多家长看着都“羡慕嫉妒恨”,孩子的心理就更不好琢磨了。李绪红认为,这是孩子必须要过的一关,家长也需要正确引导。
非营利组织“共识数据”曾经研究过2600名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方式和时间,发现8—18岁的青少年,花在各类社交媒体上的时间非常惊人,10岁左右的孩子每天花6小时,而13岁以上的青少年则花9小时。有一种观点认为,长时间花在社交媒体上,会将孩子的生活变得碎片化,比如他们看到的信息,往往只是只言片语、浮光掠影,而无法构成体系,看不到深度和厚度,而这些反过来还会影响到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注意力。不过也有人认为,数字化生活能够帮助孩子在碎片化世界里重构体系,毕竟,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碎片化带来的实质性危害。
用QQ的一代人将成为主流消费群体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日前发布了一份 《互联网+时代的儿童在线风险和机遇——中国青少年宫儿童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状况报告(2014-2015)》,对全国18个主要城市的3万多名“00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幼儿园时期,“00后”儿童三大媒介(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的接触率均已超过80%,分别达到91.8%、83.4%和80.6%。而在小学时期,儿童初步发展到和成人使用行为相差不多的“用户”阶段,近半数小学中年级学生拥有自己的QQ,近半数儿童拥有社交媒体账号,并且开始玩大型游戏、社交类游戏,35.8%的儿童在网上发表内容,23.1%的儿童拥有网友,更有8.3%的儿童有陌生网友。
而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社交网络足迹越来越多地变成了消费集散地。微博刚刚发布的 《2015微博用户发展报告》就显示,微博二次元用户呈现明显的年轻化特征,17岁以下用户的占比达到了19.8%,而在微博今年参与预售的86部电影中,“90后”消费人群逐渐成熟,付费用户占比达到43%。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当时坚决不碰QQ,那么现在电商、互联网经济将大大推迟。”好未来旗下家长帮家庭教育研究院专家、心理学专家兰蓝认为,社交媒体对于下一代孩子的未来职业规划可能也有着启示作用,因此家长需要花更多精力去教会孩子合理使用社交媒体,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禁止孩子使用任何社交媒体。
马旗戟认为,社交网络集聚了新闻和社会热点话题,对于孩子来说如同一个对外认知的小世界,在引导过程中,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有必要“保驾护航”,首先,在儿童心理与发展心理、教育心理学上要有类似的研究,探索指导工具和方法,其次,关于隐私保护、防止色情暴力等儿童保护的网络立法和监管要到位坚决,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社交空间。
链接
低龄化社交软件正当红
随着2000年后出生的所谓“千禧一代”渐次成长,针对这批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人群的网络社交服务正成为蓝海市场,其中,面向学龄儿童的低龄化社交App前景颇为看好。这一点,让习惯了微信的成年人完全看不懂。
好赞(NICE):美图社交App,有点类似于欧美流行的Instagram。它以标签化的方式,力求影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据说上面聚集着一大批热衷于自我表达的“00后”。“00后”是手握着科技产品长大的一波孩子,目前都在学校读书,刷存在感是这一人群特别在意的。在好赞,“00后”会根据自己兴趣找“同类”,比如“死飞族”、“AJ鞋”等等,很多标签已经是成年人看不懂的新词汇了。
淘米网:这是一个为孩子打造的综合互动娱乐平台,虽然上线有些年头了,但依然吸引“00后”注意,因为淘米网有两大法宝——游戏、IP。目前,淘米网有原创的摩尔庄园、赛尔号、小花仙等IP,长期霸占着“00后”们的屏幕时间。
H3Y:首个专门针对“00后”推出的社交平台,眼下是“00后”社交圈最红的App。H3Y创始人本人就是个标准“00后”,其页面设置具有非常典型的“00后”风格,主要玩法是靠加入兴趣圈子,帮助用户寻找拥有共同语言的陌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