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记者史博臻)“还记得儿时玩耍的弄堂口吗?我们总是跟着大人屁股后面,走出小弄堂,穿过大弄堂,然后眼巴巴得看着他们走过马路,似乎那里就是大人的世界。可是当我们终于长大,却发现,出了家门,再也看不见隔壁爷爷奶奶坐在一起晒太阳的里弄,而总是直奔车水马龙的城市道路,就像一片浮萍,刚出家门就被毫不留情地冲向这广阔的城市当中……”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燮君在第三期“SEA-Hi!”论坛上娓娓道来的一席话,流露出惋惜之情,也引起在座听众的共鸣,因为这样有趣味、有故事的空间,如今的确在渐渐消失。
目前我们所身处的舆论环境,保护石库门的字眼常常见诸报端,有时提得多了,难免会让人觉得“言过其实”,甚至是“视听疲劳”。在陈燮君看来,石库门里非常小,空间十分有限,却也有储藏室。“空间设计为居住者考虑得非常周到,既满足了人们对私密空间的需求,又连接着外面的大千世界。仅从这一点,就足以体现石库门的可取之处。”他认为,现代社区设计中,应该吸取当时石库门的思维方式,比如社区、会所的功能设计,要把它活起来、周旋起来。因为有精气神的流通,才能体现出空间的人文情怀。
而对于老建筑的情怀表达,还表现在对上海历史博物馆的选址上。陈燮君认为,上海博物馆是古代艺术博物馆,当然如今上海这座城市已经离不开上海博物馆。但是上海历史博物馆就一座城市而言,显得更为重要。
他透露,很多同行都希望在南京西路325号的上海图书馆老馆新建上海历史博物馆。“如果说新馆和老馆让他们选择,宁可选择地方小一点、条件差一点的老馆。这也是一种情怀的表达,我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三期论坛的其他几位嘉宾,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伟强、SMG东方广播中心首席节目主持人秦畅,亦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现代与传承、改造与呵护的理解。他们认为,上海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应该更重“文化”、更有“温度”、更有空间上的“纵深感”。
“SEA-Hi!”论坛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发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论坛为开放式,旨在邀请社会公众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前两期论坛上,演讲者关于石库门兴衰、城市跑步族等的分享,都曾引起社会关注。未来,“SEA-Hi!”论坛将每季度举办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