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笑添
在纽约,跑任何马拉松都代价不菲。若想体验最知名的那场,需要的除了那冠绝世界的昂贵报名费(347美元),还得有从不足三成的中签率中脱颖而出的好运气。即便抛开“世界六大马拉松赛”的耀眼身份,纽约马拉松也从来不会让参与者失望。或许有人觉得这多是因为“大苹果城”的魅力,但谁也没法否认,它紧紧抓住了这项运动的本质。
纽约马拉松的出身并不传奇,它的创始者是位运动天赋平庸、却为跑步痴狂的销售员,其所真正擅长的是“给人制造愉悦的体验”,而这恰恰成为了该赛事数十年来一脉相承的办赛哲学。如今,纽约马拉松拥有了太多令人惊叹的个性设计。为了避免拥堵,它在起点处设置了三根独立赛道,直至10公里处方才交汇;为了营造气氛,早在赛前一周,纽约城就已被眼花缭乱的跑步活动与派对所感染。
然而上周末的中国马拉松年会,当纽约马拉松活动及安全总监凯尔·麦克劳克林作为嘉宾站在台前侃侃而谈时,最令人难忘的却是那句,“我们都知道,连看几个小时马拉松很无聊。”别误会,这可不是在推卸责任。相反,纽约马拉松的赛道旁有着全世界最厚的观众厚度,每列12人以上的围观队伍随处可见。这其中,除了社区意见领袖的发动,更因那些热情呐喊的市民同样被纳入了服务对象的范畴之中。纽约马拉松比赛日,组委会邀请140余支乐队驻扎赛道各个角落表演,人群聚集处总少不了大屏幕的展映。为了避免电视观众意兴阑珊,组委会赛前就从参赛者中挖掘出了多组励志或感人故事,穿插于整个直播环节,这才造就了该赛事前所未有的场外气氛。
参赛者的愉悦感因美妙的细节而来,但所有“花招”的奏效却有赖于同一个前提——纽约马拉松对于赛事组织、补给、治安、医疗等基础工作的扎实准备。比赛当日,万余名纽约警察如何协调?38个医疗点如何合理分布?每隔一英里设置的补水站内,志愿者要如何高效帮助选手完成补给?这都是办马拉松赛无法回避的磐石,每解决其中之一都需大量物质与脑力付出,但这也是所有成功者的共通之处。
关于这一切,凯尔·麦克劳克林的自问自答不啻为最好总结,“究竟怎样才能让人真正感到愉悦?做好一切他所需要的,然后再给他一些事先想不到的。”(本报广州1月10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