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记者 徐晶卉)任何一个互联网细分领域在爆发的第三年,都会经历一轮洗牌,这似乎已经成为了“铁律”,移动医疗也不例外。
在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集中爆发的2014年,移动医疗被公认为是一片蓝海,政府促进医疗改革的利好更成为了移动医疗发展的催化剂,被喻为互联网改造传统企业的一个典型。这是有数字为证的,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医疗研究报告》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29.5亿元,2015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42.7亿元,增长率为44.7%,至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以递增的形式达到125.3亿元。而在2015中国移动医疗APP发展潜力排行中,可穿戴设备排名第一,医药电商排名第二,在线问诊和挂号预约紧随其后。
不过,几何数量级的增长,也难以掩盖一部分移动医疗APP悄悄退出舞台的事实。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去年已经有包括医生之家、规律睡眠、1号医网、慢活、360整形助手、金健康伴侣等一批移动医疗APP退出了市。这些APP平均“寿命”在两年左右,而退出的原因主要是资金链断裂,没有巨头注资导致死亡。
移动医疗迎来“洗牌年”
多位业内人士预测,今年将迎来移动医疗更大一轮的“洗牌年”,一方面,行业巨头已经若隐若现,比在挂号问诊类,其中艾瑞监测数据显示,在挂号问诊类App中,春雨医生月度覆盖人数占比在5%以上;挂号网/微医、好大夫、快速问医生等App月度覆盖人数占比在1%至5%之间,与春雨医生一起,整体构成“一超多强”格局,而且这些巨头的背后,都有BAT的身影,再次撼动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在移动医疗从本地到全国的拓展过程中,会出现一轮资源“对撞”,包括优质医生资源、用户、智能硬件等的争夺战,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
中国医药信息中心高级总监兼首席咨询师黄东临曾向记者表示,与其他互联网产品最初的困境一样,漫长的消费教育期与随之而来的“跑马圈地”的压力,都体现在移动医疗APP上,“几乎所有的移动医疗企业都没有盈利,而且都对资本产生了严重的依赖,一旦资本寒冬期到来,成批死亡是避免不了的”。艾瑞咨询分析师认为,在移动医疗的这轮“乱战”中,除了巨头以外,精耕细作的垂直细分行业会是一个生存点和增长点,而创投机构也似乎更加钟情于这些APP。
就在前几天,移动医疗APP康大预诊正式宣布完成B轮融资,由TBP Capital上海挚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起,红杉资本及DCM跟投,融资规模达数千万美元。而康大预诊就是典型的垂直细分行业代表——专注妇幼领域的轻问诊应用。康大预诊CEO陆伟明透露,“在过去2年,康大预诊99.9%的用户都是女性,通过APP,用户可以在15分钟内进行健康咨询,直接与医生语音对话沟通,如同微信聊天,患者还能将病例、影像资料上传,实现预诊。”
“掌上医院”探索分级诊疗之路
一直以来,移动医疗APP被人质疑的一大根源在于预诊的可靠性,人们普遍认为,单单靠着网络上几句病情描述、或者上传几张X光片,而没有面对面的望闻问切,难以客观描述病情。陆伟明对此并不认可,他举了个例子:很多家庭孩子发烧,家长会心急火燎赶去医院,排队4个小时,只为了抽个血开个药,其实这些不必要的排队都是可以通过预诊解决的,但他强调,预诊只适用于一些日常症状,不适合疑难杂症和慢性病。
陆伟明口中的预诊,有一点类似分级诊疗。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为了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成为国家新医改的重点工作。陆伟明认为,移动互联网对分级诊疗产生的影响,更多的是催化剂和润滑剂的作用。
此外,对于移动医疗APP,特别是轻问诊模式来说,一大痛点在于O2O的另一端,换句话说,一部分线上预诊最后必须落到线下医院里去,而目前绝大部分的落地模式是通过加号、特需等方式解决,对于北上广三甲医院的主治医生来说,这个数量级相当有限——每天能加20位病患已是极限。
很多移动医疗APP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春雨医生的解决方案是逆行而上,线下开诊所,虽然进度缓慢,但不失一个解决方案。对于规模不大的移动医疗创业企业来说,这个闭环看起来有些不现实。陆伟明透露,康大预诊的解决方案是与社区医院联合,“很多社区医院会定期请来优秀的医生坐诊,但宣传范围有限,白白浪费了资源,我们可以通过强大的线上用户群体来实现病患与医生的面对面诊断。我们也已经开始组织平台医生积极进入社区,让更多的用户真正了解互联网+医疗并结合分级诊疗政策给用户打造便捷、高效、优质的全新健康管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