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陈东江浩
■撰文王远
上周末,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考。据教育部最新数据统计,本次考试报考人数为177万,比2015年增长7%,打破了自2014年以来的考研人数两连降趋势。
“考研热”回暖,培训市场再度火爆,这一组纪实摄影作品采撷了备考大军寒来暑往埋首苦读的一些细节,生动记录了那一段特别的日子。
作为一个“过来人”,虽然考研的那段日子已经过去多年,但见到这组专题摄影,我依然被画面和内容所深深震撼。当年起早贪黑、书山题海、你追我赶的场景又清晰地在脑海中浮现,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我用“震撼”二字并非夸大其词,而是读书时代的回忆被勾起之后,内心深处的感叹、唏嘘、同情交织在一起而产生的强大共振。这种无形的张力正是这组纪实摄影作品所追求的效力。于我,这组作品是能引起共鸣的;于广大读者,它传达的又是什么感受呢?
从题材看,这是一组典型的新闻纪实作品:小光圈,大景深,画面信息量大,故事背景交代清晰,用环境人像的手法讲故事。拍摄此类作品,摄影师的修为在于冷静客观,主题的表达讲究不夸张、不粉饰、不做作。所以,单从画面构图来看,可能会显得平淡,不美,不抢眼;然而,纪实作品的精髓却恰恰不在形式,而在内容。
话题回到考研辅导班这事儿上来。为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就业砝码,考研近年来成为越来越多学子的选择,于是乎,千军万马刚过高考桥,又逢考研关。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嗅觉敏锐的商家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考研培训这块“香饽饽”。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城市的大街小巷突然冒出许多五花八门的考试培训广告,或大或小、或正规或不正规的培训机构都极力迎合着市场需求。
“考研辅导班”组照就为我们拉开了这样一幅五味杂陈的画卷,画面虽不抢眼,却蕴含着强大的张力。作品用一种近似符号化的摄影语言和略带诙谐的镜头取景,把一个时代的特定话题缩影在画面中,让人们看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似在情理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离生活很近却又超乎我们的想象。
这组作品不仅场景丰富,细节更耐人寻味:座无虚席的篮球场变身培训教室,众生埋头环拥老师,一种朝圣般的虔诚折射出学子对未来的憧憬和期盼,场所和功能的反常嫁接让人过目难忘;东倒西歪、睡姿各异的午休场景同样令人叹为观止,五颜六色的床单和头顶遮光的阳伞几乎是备考大军的“标配”,可能是老师和前人传授的午休法宝,可见集体的力量是何等强大;席地而坐,以马扎为枕的拖鞋男生,即便备受困倦和炎热煎熬也不言放弃,而马扎上贴着的“加座”标签也是一绝,让人莞尔一笑的同时不禁感叹培训班生意之火;昏暗的楼梯间居然化腐朽为神奇,每人雄踞一层,搬个小方凳,打个手电筒,瞬间升华为书房,又是让人忍俊不禁,但这次的笑却有点酸酸的感觉……
通过摄影师的镜头,我们看到了现实的缩影和社会的一角,看到了竞争和压力所派生的影响和机会,更看到了年轻人为实现梦想而积极进取,不懈追求。作品所蕴含的信息还远不止这些,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