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家园》讲述鸦片战争期间2000多名藏族壮士抗击英国侵略者,最终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 本报记者 叶辰亮 摄
■本报记者 童薇菁
由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排演的话剧《共同家园》昨晚在上海戏剧学院上演,该剧描写了鸦片战争时期藏族士兵远赴宁波抗击英国侵略者的一段传奇历史。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报以如潮般的掌声。据悉,该剧作为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献礼剧目之一,今年9月在北京演出后,被评论界广泛认同为是“具有正能量的一部大戏、好戏”。
《共同家园》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先后占领舟山、宁波、定海等地。清政府从全国各地组织兵马,仓促应战。据《清史稿》记载,一支2000多人的藏族军队,来到宁波投入战斗。他们中许多人的遗骨如今被埋葬在浙江宁波慈溪县。中国解放军艺术学院编剧张小兵将这段历史做成了电影剧本,剧中主角巴萨·索朗旺庆的真实原型,就是远征宁波的阿木穰等人。
没想到,这个剧本却先走上了话剧舞台。今年4月,话剧《共同家园》正式建组。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对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一对一”帮扶项目,来自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导演白皓天应邀执导。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白皓天九次深入西藏地区感受当地的生活习惯、民风民情,用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同时他也深深爱上了这片净土,“西藏,至美至纯,是离天最近的圣地。我的身心得到了洗涤,更收获了一份民族的气节。”为全方面展示西藏传统文化的独特风貌,表现西藏人民勤劳、淳朴、善良、勇猛的性格,白皓天将西藏地区传统舞蹈“打阿嘎”“出征舞”“热巴舞”“锅庄舞”等表现形式融入舞台艺术,在舞台细节上力求原汁原味的“西藏风情”,而藏族家庭的礼仪、议事传统等也在剧中出现,成为一台立体式展现西藏人民独特生活方式的大戏。
白皓天告诉记者,他被剧本里的“大义”与“大爱”深深打动。当一纸征军令下,藏族儿女们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这里有情人间带泪的微笑,有静静的陪伴与等待,也有少年对母亲的承诺。《共同家园》诉说的是血脉相容的同胞亲情,为了更好地呈现性格丰富多彩的“群像”,40多位演员前往北京进行为期2个月的集训排练。
该剧在舞台造型上以“史诗感”贯穿始终,营造出一种超越物理空间的纵深感。尤其独特的是悬挂于舞台上方的一面巨大的“镜子”,根据剧情需要进行升降、变化,并且通过打投影的方式与舞台背景虚实结合。白皓天说,镜子是一个舞台语言。它反射出藏族汉子们英武悲壮的背影。主创人员为该剧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并在细节上力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