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在学习琵琶。 袁婧摄
■本报记者 钱钰
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民办培训教育将呈现怎样的新趋势?“互联网+”无疑是最热的关注点。
昨天,第五届中国民办培训教育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举行,与会专家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到来,教育培训行业的生态环境也正在发生改变。不过,目前大量投资涌入培训行业也带来了隐忧。有调查显示,70%的K12在线教育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业内人士开始思考——如果没有先进的内容和模式,只靠互联网先进技术,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教育培训行业生态环境正在演变
市场的需求催生了整个培训行业的发展。一项涉及京黑鲁等六省市130余所学校四千余名学生的调查显示,75.2%的小学生和71%的初中生参加课外补习。上海昂立教育集团总裁林涛透露了一组数据,在上海,2012年,在社保局注册的非学历机构为550所,在工商注册的教育咨询和管理公司有四千余所,再加上教育部门核准的学校数,非学历机构共计6000余所。
“培训机构目前还是处于一个刚起步的阶段,只发展了十年多,离真正万亿元的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最大的机构还没有到100亿元的规模。”林涛说,随着公办学校和补习学校的教考分离,以及开放二胎政策,培训市场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培训行业的生态环境也正在发生改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名誉主席陶西平分析说,目前,民办教育培训行业存在三股较为成熟的力量——具有传统教育优势的机构、具有互联网优势的机构,以及遍地开花的兼具传统教育和互联网优势的新创业公司。
“线下成熟的教育机构普遍具有深厚的渠道和内容优势,从线下延伸至线上能够打破其发展瓶颈。但由于缺乏互联网基因,传统机构要想成功转型,最终还是需要解决产品设计和线上运营问题。”陶西平说。而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具有互联网优势的机构,不仅推出了各自的在线教育分发平台,还尽力吸收了优质的教育内容。目前,三家的平台布局已经初具规模,特色各有不同。BAT等巨头会继续通过并购或入股的方式融合更多教育企业以布局各自的生态教育圈。
大量投资涌入,教育培训行业存在隐忧
由于看重教育行业的发展潜力和抗衰能力,一些上市公司将并购的焦点投向幼教、在线教育、K12教育行业。近年来,教育尤其是“互联网+教育”成为资本拥抱的新热点。一些上市公司欲借投资或收购教育企业,转型进入教育行业,而教育企业亦可借此站上资本市场的风口。在陶西平看来,培训教育以及与之带动的出版、图书、电子课件、辅助器材等产业已形成相当规模,并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大量投资涌入教育培训行业,总体来看是好事,但是也存在一些隐忧。”陶西平说,有研究机构今年9月份发布报告称,国内现在共有在线教育机构8000家左右,目前有70%的K12在线教育企业处于亏损状态,15%企业营收持平,10%企业死亡,盈利的企业只占5%。报告预测,2016至2017年将淘汰一批无盈利模式的企业,2016年在线教育企业将迎来拐点。
也有研究认为,学校教育之外的课程辅导、培训等领域,相比在学历教育之内的私立学校、幼儿园等,市场的增量空间不大,上市公司投资盈利的空间有限,“有钱没人才”是跨界上市公司的障碍。
先进的技术不能取代平庸的教育
时下,“慢教育”和“快网络”的深度结合,使教育呈现新的形态。从2013年的试水到2014年的迅速升温,再到2015年的竞争白热化,互联网教育几乎成为近两年加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有报告显示,互联网教育的增速已远高于传统教育。2015年,我国互联网教育全产业规模预计将达1192亿元,并在未来两年内保持21%的增速。据《互联网教育行业深度报告》显示,预计五年内,互联网化的教育市场将达到4000亿元。
在陶西平看来,互联网教育不管形式如何,它必须围绕教育的本质,用互联网的思维实现教育的目标。他援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发表的一个关于互联网与教育报告中的一句话:先进的技术可以放大优质教育,但永远不可能取代平庸的教育。
“这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先进的内容和模式,只靠一个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用21世纪的技术装进20世纪陈旧的内容,那只会产生稀释教育的作用。”陶西平说,“互联网+教育”应该产生的是化学反应,并创造一种新东西。而不是把现有的做法放到互联网上,要有新的内容和模式。
未来十年培训市场的分布和容量是怎样的?林涛预测,目前,培训市场的总量是5000亿元,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十年后可以发展到一到两万亿元的市场,一定会有几家百亿元产值的机构。“在行业发展的走势上,以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国际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安亲托管为主,更关注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力培养的综合培训。”林涛预计说,在这个市场里,纯在线教育约占20%左右,实现实体和在线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