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慕尼黑记者 严建卫
2015年11月10日,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走完了他96年的人生历程,在汉堡的家中与世长辞。在战后德国的历史中,施密特无疑是一位被德国人公认的杰出政治家,他的离世震动了整个德国。一向刻薄的《明镜》周刊这样评价施密特:政治家、政论家、哲学家、世界经济学家,他是一位世纪的“领航员”。
对纳粹统治多有不满
1918年12月23日,施密特出生在德国港口城市汉堡。其少年时期就是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由于早年接受过音乐和艺术的熏陶,施密特到老都能弹得一手好钢琴。年轻时代,施密特曾被迫应征入伍,但在服役期间,他因对纳粹统治多有不满,曾险些遭到追查。
战后,施密特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社民党),1953年作为该党议员进入联邦议会。从政以后,施密特很快表现出罕见的干才。1962年,德国汉堡市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水,数百人丧生。在此危急关头,作为汉堡市主管内政的市政委员,施密特毅然担负起抗洪的领导责任。他沉着果敢、指挥若定,使数以千计的市民脱离了危险,从而在德国声名鹊起。
施密特不仅能干,而且能说。当年他作为社民党军事问题专家,曾在联邦议会与时任德国国防部长的施特劳斯有过激烈的论争。他凭借一番滔滔雄辩为自己赢得了一个绰号——“利嘴施密特”。而在此后的许多年中,施密特时常能以开诚布公的方式给世人留下充满智慧、又发人深醒的“至理名言”。
1974年,勃兰特总理因纪尧姆事件辞职,施密特出任联邦德国第五任总理。在其执政期间,德国和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70年代的石油危机,德国恐怖主义的猖狂活动,以及围绕北约“双重决议”的激烈争论……面对种种棘手问题,施密特表现出果断、坚韧和极强的原则性。1977年,德国极左恐怖组织“红军派”绑架并最终谋害了德国雇主联合会主席汉斯·马丁·施莱耶尔。在对该事件的处理中,施密特坚决不肯妥协,指出“国家不能与恐怖分子谈判”,因此事后一些人指责施密特对施莱耶尔之死负有责任。然而36年之后,包括施莱耶尔儿子在内的“施莱耶尔奖金”评选委员会还是将这一奖项授予了施密特,以表彰他当年的杰出贡献。
为欧元区的建立奠定基础
施密特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因此在其施政期间也不乏灵活性。当年,他支持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积极推动东西方两大阵营的接触与缓和。然而,一旦等到苏联准备在欧洲部署SS-20中程导弹,施密特则力排众议坚决主张部署潘兴II式导弹,以保持对华约集团的军事平衡。在这个问题上,施密特在党内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反倒是在他下台后,其政策主张得到了科尔政府的继续贯彻。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施密特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只是“入错了党,站错了队”。
施密特的政治影响力不仅超越了党派,也超越了国度。他是欧洲联合的重要塑造者之一,也是一位“世界级”的政治家。当年,在他的倡议下,欧洲确立了“欧洲货币体系”,这便是今日欧元的前身。他还曾与法国总统德斯坦共同创立了“世界经济峰会”,为G7和G20模式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1982年,由于执政伙伴自民党的“转向”,施密特丢掉了总理一职。但在此后的30余年里,他依然活跃在德国乃至世界的政治舞台上。施密特长年笔耕不辍、著书立说,经常去各地作报告。其对世界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的见解与论断无不折射出他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洞察力,受到世人的关注、重视和赞赏,甚至包括现任总理默克尔在内的一些德国政治家都时而亲自登门讨教。
作为睿智的战略思想家,施密特很早以前就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2006年,记者曾在汉堡采访过施密特。他说,当年自己担任德国国防部长时,中国和联邦德国尚未建交。他曾环绕中国,遍访了日、韩和新加坡等多个与中国毗邻的国家,目的就是想近距离地观察中国。而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意识到中国将会崛起,中国将是未来世界的赢家。(本报慕尼黑11月1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