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祝越
“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上海,努力开拓新路,但是,未知远大于已知,正因为未知,才需要我们,勇当先锋……”在昨天举行的上海新闻界纪念第十六届中国记者节大会上,四名主持人集体朗诵诗歌《新闻工作者,时代的先锋》。这首朗诵诗,展现了中国新闻工作者一以贯之的精神力量。
2015年11月8日是第十六届中国记者节。昨天的纪念大会上,上海新闻工作者们回望这一年媒体转型的点点滴滴。在这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变”的是传播手段方法与技术形式;“不变”的是对宣传阵地的坚守,是对正确舆论导向的坚持,是对正能量的传播。
“新媒体沪军”引人关注
目前,上海的新媒体发展步入快车道,上海观察、澎湃新闻、界面新闻、看看新闻网、阿基米德等新媒体平台全面出击,伴公汀、自贸直通车、自贸区邮报等公众微信号粉丝云集,“新媒体沪军”成为全国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十分引人关注的“板块”。值得注意的是,异军突起的上海新媒体集群都是依托上海报业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兴建而成的。
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强荧认为,上报集团自建的澎湃、界面、上海观察等三大新平台项目定位功能与布局“思路清晰准确,令人期待”。
以“党报的自贸区”为定位的“上海观察”客户端已树立起品牌。党报又将如何发出“好声音”?解放日报新媒体中心主任张玮认为,对于媒体人而言,这绝非一个最坏的时代,相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关键在于,我们要有力地迈出第一步,并且坚定、迅速地走下去,记录巨变的时代,发出我们的声音。
以报道创新推动社会前行
“在我看来,站在科研领域的最前沿,发掘并报道那些在国内、国际上领先的一流技术和‘颠覆性’创新,推动社会前行,这才是一家大报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今年市委一号课题落脚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文汇报》也先后在头版开设了“向全球科创中心进军”“走进上海实验室”等系列专栏,文汇报政经报道中心记者顾一琼采写的《“刷脸”算什么,现在流行“刷静脉”》,让“刷静脉”一下子火了。
纪念大会现场,一台小机器通过红外线获取人体表皮下纷繁复杂的静脉及血流图像,成功将主持人潘涛的个人信息实现认证,这让在场记者们大呼惊奇。“一次偶然的采访中,我获知日本某国际机场近期采购了一批指静脉认证机,而这批机器来自于上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欧计斯。”顾一琼发现,欧计斯常年做软件外包,但研发团队还是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瞄准国际最前沿的静脉识别技术,整整花费了六年多时间,最终开花结果。目前,第四代更小的手持式识别终端也将问世。
值得一提的是,文汇报“走进上海实验室”系列报道在纸质呈现的同时,也借助新媒体同步实现“立体展现”——基于AR(虚拟增强)技术,读者通过文汇报客户端扫描报纸上的图片,即可看到微视频、H5等多种媒体延伸报道,丰富了阅读体验。
坚持关注身边的“小事”
今年上海“两会”上,浦东新区合庆镇黄妈妈对环境污染的焦虑牵动了无数媒体人的心:她家挖的三口水井都“有味”,房前屋后的河浜也不见了,有时候村里都要买水喝。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记者李姬芸和同事们把视线对准城市的“老大难”课题:水环境治理。李姬芸和同事们决定用调查实录的方式呈现上海一些小河道污染的事实,寻找污染源头。到目前为止,团队一共做了13期节目,拍了700多分钟素材,足迹遍布上海每一个郊区县,一条河从踩点到拍摄起码要去两三次,一拍就是一天,有时候记者回来都被熏得吃不下饭。
幸运的是,这些报道让小河们开始有了变化:奉贤区的青村港启动了翻新、纳管工程;浦东合庆镇水闸港两边的违建拆除了,已开始底泥疏浚;嘉定区马陆汽配城边上的生产河、沙泾河也开始清淤截污……报道组说:“听到老百姓说一句‘现在小河不臭了’,我们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今天的坚持就是明天的故事,未来得到了启示,幻想变成了真实,让历史成为阳光灿烂的日子……”大会尾声,市记协女记者合唱团用歌声表达对新闻工作的热爱与期许:持续关注身边的“小事”,我们还将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