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约翰·克莱因设计事务所创始人约翰·克莱因在论坛上演讲。本报记者 许琦敏摄
■本报记者 许琦敏
创建一个网站、做起一个App,然后拿风投融资,是中国第一代创客所走的道路。然而,能拿到风投的创客,在希望创业的年轻人中仅占0.5%。昨天,在浦江创新论坛分论坛——“创客和社会革新”上,多位资深创客提出,风投之路不应是普通人尝试创新创业的唯一途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应通过各种渠道的创客教育,让更多年轻人轻松方便地尝试创业的滋味。
创客需具备哪些条件
随便什么人都能成为创客吗?在昨天的论坛上,在来自美国、西班牙、土耳其的创客们认为,有好奇心、有解决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成为创客所必备的条件。“数制”工坊巴塞罗那中心主任托马斯·迪茨介绍,在欧洲,创客是一群愿意坐下来分享观点,并着手解决共同感兴趣问题的人——他们不害怕挑战技术障碍,也能承受一次次失败的打击,更乐于与各类人打交道。
可对中国创客而言,还有一个更基本的条件需要满足。中国电动智能滑板STARY的创始人陈正翔认为,由于中国教育更偏重应试,因此中国年轻人要成为创客,还得增加一个条件——主动学习和寻找资源的能力。
他说,在中国,去创客空间看热闹的非常多,但真正能沉下心来“玩进去”的却极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人对于没接触过的设备,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愿意自己找资料自学如何使用,宁可被动地等人来教。“可在实现创意的过程中,往往会突然碰到大量的陌生知识,如果没有主动学习、寻找资源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根本无从谈起。”陈正翔说。
打破尝试创新的心理障碍
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是否应该成为创客教育的“第一课”?新车间创始人李大维认为,这应该是正规教育体系解决的问题,而创客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打破人们尝试创新的心理障碍。
他说,中国第一波创客以建网站、做App为主,是将互联网作为工具来使用,而下一波创客所运用的工具则应是智能硬件。对于现在希望尝试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来说,把智能硬件作为工具来应用,将是一种必备的能力。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在制造业上的优势,还将保持一二十年,这就意味着可为创客提供丰富的资源。”李大维说,开源代码可以网上下载、各类硬件设备可以网上购买,很多技术发展到今天,“门槛”已经很低,低到即使不用经过专业学习,也可以实现自己的创意。“相对困难的是拿风投、找融资。”他说,但不用强求每个年轻人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中,浅尝辄止也未尝不可。
新车间正与清华、厦大、同济等高校开展合作,开设创业课程——一学期2个学分,32课时,三四个学生组成团队,自己想办法寻找软硬件实现创意,到学期结束,只需交出产品设计和众筹页面即可。
这只是起步第一年,李大维希望从明年起,组织起一个团队,承接这些来自课堂的创意,将之商业化。“如果真能众筹到钱,就由专业团队把产品外包出去产业化,即使产品生命周期只有几个月,学生也可以分到真金白银,去实现自己的小小梦想,比如带女朋友去西藏旅游。”他认为,这种“失败不可惜,成功有甜头”的轻松方式,能让99.5%的年轻人尝试创业滋味,打破他们尝试创新的心理障碍,在今后人生道路上,一旦有相似机会出现,他们将有更大的信心投入到创业活动。
切忌过度重视创客教育
无论来自哪个国家的创客,从兴趣出发的“玩”在他们心目中都有极高的地位,创业只是为兴趣找到了实现商业价值的出口。因此,在探讨创客教育时,创客们不约而同地反对过度重视创客教育,尤其害怕对相关课程进行标准化考核与评价。
目前,深圳就在推广创客教育,在各学校开设课程、建设创客实验室,对符合条件的创客实验室予以最高100万元的资助。而上海也于今年5月成立了“创客教育联盟”,搭建面向青少年的创客活动开放式平台。
上海智位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叶琛认为,其实在中小学推广创客教育,可以利用现成的劳技课:只需将传统的课程内容改造一下,将智能硬件加入其中,就能提升孩子对新技术的感受。比如,在陶泥制作中嵌入芯片,或者尝试制作智能台灯,都是简单易行的办法。最好在对课程评价时,不要用分数进行考核——让孩子充分感受不受束缚的创造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