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始于发展思路与时俱进(附照片)
10月27日,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在福州闭幕。图为演员在闭幕式上表演节目《让梦飞翔》。新华社记者 周密摄
■本报记者 谢笑添
27日,首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的大幕在福州徐徐落下,上海长宁及静安代表团的总成绩被定格在了30枚金牌、19枚银牌、28枚铜牌,金牌总数赶超历届城运会(青运会前身)。相较于辉煌的数字本身,其背后所传递的信号或许更值得欣喜——正如上海市体育局局长黄永平所总结的,“上海体育在青年组群的突出优势已初步形成。”而这一切改变都始于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
社会力量助力梯队建设
足球项目四枚金牌夺其三,在上海市体育局全力推进振兴三大球系统工程的大背景下,申城健儿在绿茵场上的成功不仅意味着上海足球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阶段性胜利,也是体制与市场结合的青训模式可行性的证明。
本届青运会,上海四支队伍的组建都获得了社会力量的参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上港俱乐部、上海根宝足球基地承担起了U18男足、U16男足的组建与培训任务。而两支女足队伍也同样被整合编入今年年初成立的上海国泰君安永柏女足。上海市体育职业学院院长沈富麟指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运动员培养将成为振兴三大球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政府与社会机构的合作是非常好的模式,通过本届青运会,上海三大球的青训梯队建设已基本完成。”
相较于以往的青训模式,市场化思路的优势究竟在哪?在上海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沈雷看来,“球员们既能得到市体育局的充分保障,也能得到俱乐部的专业培养。”而在未来,这样的理念或许还将向三大球以外的领域进一步拓展,黄永平表示,“事实证明,将青训推向市场的路能够走通,所有有条件的项目都应该在未来进行市场化改革。”
人才流动拓宽选材范围
对于上海“田游水”这三个基础大项,本届青运会的意义不仅在于奖牌数的提升,更在于传统弱势项目的突破。这一趋势在揽下12块金牌的上海长宁游泳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过往“女强男弱、自蝶强仰蛙弱、短距离强长距离弱”的弊病正在消失,更是涌现了曹犄文、凌华男这样能在单届赛事独夺四金的后起之秀。
其中,除了上海游泳运动本就深厚的人才储备与培训体系,也有赖于与海军队间的合作共建。“不同的教练有着不同的选材标准与训练方法,我们让运动员穿上军装,海军则为我们输送了一批优秀运动员,人才的交流为双方都带来效益。”上海游泳运动中心主任蒋丞稷表示。
与之相比,田径中心则注重资源整合,加强与国内高校的合作。本届青运会上,为上海静安队分别拿下男子三级跳远和400米冠军的刘明轩与郭钟泽均来自校园,现就读于北大新闻系的郭钟泽已被列入国家奥运备战阵容。“这也是一种有价值的人才交流,学校平时为这批运动员提供了文化教育和基础训练,而我们则在寒暑假为他们带来了更专业的教练团队和训练环境。”沈富麟表示。
培养环境夯实人才基础
运动强队的打造需要适宜的土壤。所谓土壤,一方面是指培养现有运动员的小环境,另一方面则是指挖掘更多体育人口的大环境。在黄永平看来,在小环境中“教练才是核心竞争力”,而在大环境中“坚持体教结合才是有效出路”。
本届青运会,多支上海运动队中出现了资深外教的身影——女子赛艇队教练史蒂芬·贝克来自赛艇强国德国,他在欧洲赛艇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而游泳队则出现了曾在英美两国有着多年执教经历的美国人马丁·克里斯托弗。他们的加入,是对上海在这些项目上本就出色的本土教练团队的有力补充。
同时,如何打造一个能吸引更多市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大环境则依然是上海如今必须面对的难题。“参加运动的人越多,上海体育才越有机会,”在黄永平看来,人口总数达两千余万的上海有着足够的人口基础,但需要更好的社会氛围,“只有继续鼓励全民健身、体教结合,才能真正夯实我们的体育基础。”而这无疑也是运动队的竞技水平之外,衡量一座城市体育实力的另一种维度。
(本报福州10月27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