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中宇航员沃特尼身上穿的那件太空服,由3D打印技术打造,看上去很像NASA去年发布的新一代Z-2太空服。
在叶片上装设传感器,将是未来精确农作技术的一环。
在国际空间站培育成功的红色萝蔓生菜。
NASA计划在未来的载人火星任务中种植叶菜与香料等农作物。
与队友失联的宇航员马克·沃特尼为了在火星上生存,给自己建了一个名为theHab的休憩地——它的原型就是NASA为宇航员们模拟太空任务而设置的HERA基地。
《火星救援》正式上映前4天,NASA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他们“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液态水”。影片方随即发布一条视频推文,表示“这种发现值得沃特尼亲自庆祝”。视频里,饰演宇航员的马特·达蒙举着酒杯开玩笑地说:“下次再被困在火星上的时候,我就知道有水了”。
在《火星救援》中,沃特尼为了生存,对他的火星车进行了非传统改装。今天的NASA,也正在致力于让“多任务空间探索车”(MMSEV)能够面对多种环境。
火星上没有加油站,没有油井,也几乎没有风,只能靠太阳能才能让宇航员在火星任务中走得更远。今天的国际空间站,4个太阳能列阵能够提供84-120千瓦的电力,这些能量足够40个家庭使用。
马克·沃特尼小心翼翼地照顾着火星上的马铃薯园。
这部影片根据安迪·威尔的小说《火星人》改编,讲述了宇航员马克·沃特尼(马特·达蒙饰)因一场沙尘暴与他的团队失联,想方设法独自在火星求生的故事。
在这部科幻大片中,蕴含着NASA大量的太空技术。通过结合虚构和真实的两种叙事元素,全景式地展示了未来人类登陆火星的种种前沿科技。
借大片“推销”不遗余力
《火星救援》10月2日登陆北美市场后,赢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让这部电影的幕后团队开心不已的是,似乎根本不需要他们自己大费周章去做宣传,因为,该说的,该做的,美国宇航局(NASA)都已经替他们做了。
NASA一向善于借助热门话题对民众进行科普教育。《火星救援》的出现,给了NASA又一个绝佳的机会,再次激发公众对太空探索的热情。
这部电影的拍摄得到了NASA的全力支持,在为期70天的拍摄中,在NASA的拍摄就花了21天,调用了很多科技设施,力求电影中的宇航员形象和行动符合现实。
可以说,《火星援救》是宣传NASA火星任务的最佳载体。为此,NASA在影片上映前的两个月,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面向公众的科普行动——
8月:科普电影中的相关技术。
在《火星援救》中,运用了大量真实的NASA火星探索技术。比如火星基地、火星农场、太阳能板、核能动力、火星探险车、离子推进器、水循环系统、造氧装置、火星太空服等。
9月28日:电影上映4天前,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在火星上发现液态水”。
影片方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官方“推特”随后就发布了一条视频,让影片的主演马特·达蒙举着酒杯调侃说:“下次如果再被困火星,我就知道去哪里找水了。”
9月:正式上映以前,组织宇航员集体观影。
正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看了电影之后,在自己的“推特”上写道:“昨天,在太空看了《火星救援》,今天,继续为通往火星之旅努力工作。”要知道,这位现任国际空间站站长,粉丝量已超过49万!
借爆红科幻片让公众关注自己,NASA不是第一次做。
上映于2013年的科幻巨制《地心引力》,在第86届奥斯卡上一举斩获了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摄影等7项大奖。这部2.7亿票房的影片,大大提升了公众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颁奖当晚,NASA的官微就连发31条推文,祝贺电影获得巨大成功,并用标签#RealGravity(真实的地心引力),成功地将粉丝的注意力转移到NASA宇航员和真实的太空系列照片上来。
这次的《火星救援》,NASA玩得就更高能了,毕竟这部电影是在NASA和其他机构火星探索事业基础上延伸成的科幻故事。
在影片制作过程中,NASA不仅提供了技术咨询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许多项目负责人和宇航员也有参与。《火星救援》的小说原著者安迪·威尔也应邀去参观了NASA的约翰逊太空中心。
发布预告抢占“头条”
成立于1956年的NASA,是全球实力最强的科研机构之一。它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和众多科研人才,从成立到现在,完成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和科研任务。
NASA是得天独厚的“优质内容生产商”。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许多大事件都与NASA有关。他们公布的各种科学发现、有关太空的高清图片和视频,都是无人能及的。
然而,光有好故事并不代表一定能刷出强大的存在感。如何把好的内容传播出去,也是一门学问。
来看看NASA用了什么“绝招”,在3个月里成功地在全球媒体“刷”出5个头条——
今年7月21日,在公开新发现的行星——开普勒-452b之前,NASA在其官网上发布消息称,将在当地时间7月23日中午举行发布会,届时将宣布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最新发现,并暗示新发现的星球会是“第二个地球”。
各大媒体和社交平台被NASA吊足了胃口,苦等了两天,并预留了所有重要的版面和位置。
NASA发现这一招很好用,于是“屡试不爽”。9月28日“火星上的确存在液态水”的消息发布前,NASA又炮制了一回预告。对标题党们来说,这次预告似乎很一般。但是“重大科学发现”这种猛料,很容易引发网民的遐想:“NASA那帮科学家一定是发现火星人了!”
如此这般,NASA从7月中旬至今,已成功地多次抢占了全球媒体的头条:
2015年7月14日,NASA发布了史上最清晰冥王星照片。那颗带着爱心图案、被开除出太阳系的孤独星球,感动了无数人,也让一批媒体趋之若鹜。
2015年7月24日0时,NASA向外界宣布重大发现:发现了一颗新的类地行星——“开普勒-452b”,与地球相似程度达到98%。
10月8日,NASA又发布了另一张“新视野”号探测器传回的带有蓝色雾圈的冥王星照片,让我们再次领略了冥王星的美丽。
2015年10月11日,继之前9月28日公布的火星存在液态水证据之后,NASA又向外界公布其关于火星研究的最新发现:火星上真的存在液态水!之后一天,NASA又公布“登陆火星”三步走计划。网民欢呼:一大波“火星人”可以回家了!毫无疑问,NASA成功地再次刷屏!
科研圈社交媒体战略
除了优质内容和“吊胃口”发布手段外,NASA还充分利用了各大社交媒体,并研发出一套专属社交媒体运营战略。
NASA拥有近500个为其“宣传”的SNS账号和一堆兼职网络红人。
目前NASA自己的“推特”官方账号关注者已达1290万,Instagram上也拥有530万粉丝。NASA还在“脸书”上开设了许多以科研项目或探测器名字命名的社区和页面。
火星探测器“好奇号”就在“脸书”拥有自己的账号,使用第一人称向大家讲述它在火星的故事。每一次更新,都萌翻众人。
在得到史上最清晰的冥王星正面照时,NASA第一时间将其发布至Instagram而非官网。冥王星那张爱心卖萌照,立刻成了Instagram上的重磅炸弹,得到几十万个点赞和评论。
在NASA工作的许多宇航员和工程师也开设了各自的社交媒体账号,当起了兼职网络红人。
被选中参加国际空间站为期一年科研项目的斯科特·凯利,2015年3月进入国际空间站,现在是空间站的站长。他在Twitter上有49.1万名
粉丝,几乎每天都发一条推文讲述自己在空间站的生活,每条的转发和收藏量都是4位数。
除了尽可能提高自己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的曝光率之外,NASA还抓住各种机会与广大粉丝进行互动,例如就冥王星的新地平线项目,NASA除了在“推特”上进行实时新闻发布,还派了一批记者在Reddit的AMA(AskMeAnything)手机应用和Google+上回答网民的问题。
(梅逸编译)
“土豆先生”在火星能生存吗
■艾玛 编译
电影《火星救援》中使用了许多真实的NASA科技,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太空栽培技术。由马特·达蒙饰演的宇航员为了生存,将仅有的几颗马铃薯切成小块,在他生活的Hab里营造了一个适合马铃薯生长的环境。
那么,在太空环境下栽培植物的技术,现在已经发展到哪一步了呢?
红色萝蔓生菜
2015年8月,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骄傲地展示了他们的太空作物收成——红色萝蔓生菜。这些红色萝蔓生菜是来自于轨道实验室的“Veggie”植蔬生长系统。
集合众科学家之力所研发的Veggie植蔬系统,笼罩在紫粉色灯光下,使用这种看似梦幻的色彩是有原因的,这个结合红、蓝色LED灯的组合,能够发出比绿色LED灯还要多的光线,提高作物生长效率。不过,为了顾及人类的观感,科学家很贴心的加入了绿色LED灯,中和紫色光芒,让植物看起来更像食物。
负责这一项目的雷·韦勒博士表示:“蓝色和红色的波长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它们应该是以电力转换成光能量而言最有效率的颜色。绿色LED则帮助强化人类对于植物的视觉效果,但其实发出的光并不像红、蓝灯那么多。”
NASA计划在未来的载人火星任务中栽植菜叶与香料等农作物。
未来的火星农场
NASA相当应景地为大家说明了如果在真正的火星困境,人类要怎么活下来。火星上平均温度为摄氏零下80度,即使有适当隔温装备,不管火星上的温度多么理想,最后人类都要解决吃的问题。在《火星救援》中,主角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就是要如何平均分配他手边的食物。
在资源有限的火星上,水和氧气都十分稀缺,而传统的地球农作方式往往浇灌太多的水。为此,NASA开始研究是否能更精确地灌溉植物,让航天员用有限资源,得到最大收成。
早在2000年时,NASA成立的研究中心就开始研究水分和植物叶子饱满度的关系,并研究是否能用传感器侦测叶片含水程度。这个概念后来被民间公司成功商品化,做出能够放在叶子上直接侦测饱水度的传感器。传感器能够将植物饱水度和整体健康指数数据都传输到农夫的计算机上;系统还会在植物需要灌溉时发送讯息通知农夫。使用传感器这种精确的农作方式不只改善传统上浇太多水的现象,还能省下许多时间和金钱。
幸好,主角马克就是一个植物学家,这些最新的研究想必他都了如指掌,一切就只能靠他的步步为营,成功种出更多的小薯仔,等待下一批航天员抵达火星啦!
资料来源:www.ledinside.cn
人类移居火星“千年计划”
■阿信 编译
登陆火星时间“很紧”
在对外公布“火星表面发现液态水活动”的证据后,NASA紧接着又公布了一份人类登陆火星的详细计划。
这份长达36页的报告把登陆火星分成三个阶段,虽然NASA在报告中没有设定这一阶段的具体时间,但其中一幅图表显示,时间可能在2030年之后。
15年,留给NASA的时间不是很多。
其实,为了实现这个承诺,NASA一直在“暗自”努力。去年12月,美国最大的火箭发射升空,“猎户座”深空太空舱首次搭载试飞进入轨道。这次测试是1972年12月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后首个外层空间载人探索计划,标志着NASA距离重新获得载人航天能力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虽然“猎户座”飞船的首次试飞没有搭载宇航员,但是按照计划,“猎户座”将执行火星和小行星载人探测计划。
与此同时,NASA还开始了历史上最长的“隔绝实验”:6名志愿参与者将在夏威夷冒纳罗亚火山北坡一个与世隔绝的圆顶屋生活整整一年。圆顶屋周边区域没有动物活动,植物也很少。在屋内,参与者拥有自己的小房间,可以放下一张轻便小床和桌子,日常食物是奶酪粉和金枪鱼罐头。他们平时只能在穿戴全套太空服的情况下来到户外,与外界的联络只限于电子邮件,而且将人为延迟20分钟,以模拟太空通信。
移居火星分两步走
在NASA公布火星新消息前,非牟利组织“火星学会”已提出耗资万亿美元的“千年计划”。有科学家建议,对火星的环境改造要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形成生态系统,第二步是形成地球环境。
所谓形成生态系统,就是在火星的表面形成一个有氧的生物圈。而形成地球环境阶段的最终目标是在火星上形成一个与地球完全相似的生物圈,能够适合人类居住。科学家估计,如果生态系统形成阶段需要一个世纪的时间,部分地球环境形成可能需要几个世纪,而火星上的地球化环境要完全形成,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如果对火星环境进行整体改造,使其环境跟现在的地球完全一样,前后大约需要1000年。要知道,在地球形成的早期,仅从无氧环境通过光合作用变成有氧环境,就花费了10万年。
从具体方案上看,一些小型试验站会先建立起来,不仅有制造超级温室气体的工厂,还要使轨道上的反射镜面瞄准火星冰原,以释放更多的温室气体。人工制成的温室气体将会使冻土和极地冰川融化。这样经过100年后,雨水将会在足够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出来以后出现。
温室气体让这颗冰冷的星球逐渐苏醒,微生物、藻类和地衣等开始在荒漠中显现。之后,开花类作物在此后出现,有机土壤的面积扩大,逐渐有氧气被释放到空气中,针叶林甚至是季雨林开始生根并不断壮大。
真的有那样的一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