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玮婕
今日“霜降”,央行宣布“双降”——同步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并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这是自去年11月起以来实施的第六次降息,也是今年第三次同日降息和降准。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我国经济增长仍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需要继续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为实体经济解融资之渴
一边是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依然“雾里看花”,另一边中国经济也承受着结构转型的压力。就在本周,中国经济“三季报”刚刚公布,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速为6.9%,这也是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GDP首度“破7”。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国际和国内层面的因素相互叠加,加大了三季度经济下行的压力,这是GDP增速有所回落的主要原因。
在业内专家看来,从最新数据看,实体经济确实呼唤着货币政策“解渴”,而保持平稳走势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也为进一步宽松打下了基础。对此,央行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此次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主要是根据整体物价的变化,保持合理的实际利率水平,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
“央行对基准利率的调整一般主要观察CPI的变化,但也要适当参考GDP平减指数。在大多数情况下,CPI与GDP平减指数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上述央行负责人称,但在目前特殊情况下,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以及国内投资、工业品需求明显放缓等因素影响,CPI和GDP平减指数走势有所分化。9月CPI同比上涨1.6%,前三季度GDP平减指数为-0.3%,此外9月份PPI同比下降5.9%。综合起来看,当前我国物价整体水平较低,因此基准利率存在一定下调空间。
同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则是根据银行体系流动性可能的变化所作的预调。近期外汇市场预期趋于平稳,外汇占款对流动性的影响基本中性。未来影响外汇占款变化的因素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加之10月份税款集中入库将相应减少银行体系流动性,因此需要通过降准释放部分存款准备金,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昨晚在宣布“双降”的同时,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并抓紧完善利率的市场化形成和调控机制,加强央行对利率体系的调控和监督指导,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这标志着我国利率管制基本放开,金融市场主体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自主协商确定各类金融产品定价。
事实上,此前金融机构的资产方已完全实现市场化定价,负债方的市场化定价程度也已达到90%以上,央行仅对活期存款和一年以内(含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保留基准利率1.5倍的上限管理,距离放开利率管制只有一步之遥。国际国内实践都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好在物价下行、降息周期中进行,这样存贷款定价不易因放松管制而显著上升。央行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我国物价涨幅持续处于低位,市场利率呈下行趋势,也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和时间窗口。
从实际情况看,主要商业银行对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已有充分预期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靴子”落地有利于进一步稳定预期。此外,大额存单和同业存单发行交易有序推进,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不断健全,存款保险制度顺利推出,也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打下了基础。
业内专家认为,此时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既有利于促使金融机构加快转变经营模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也有利于健全市场利率体系,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直接融资发展和金融市场结构优化;更有利于完善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发挥利率杠杆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央行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取消对利率浮动的行政限制后,并不意味着央行不再对利率进行管理,只是利率调控会更加倚重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从这个角度讲,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入新阶段,核心是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提高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加强预调微调
针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用好财政政策空间相对较大的优势,合理运用降准、定向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手段,成了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应对和化解风险的重中之重。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货币政策总体上仍是稳健的。下一步,货币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预调微调,为经济平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继续营造松紧适度的货币条件。要把握好调控力度,既要防止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总需求的惯性下滑,又要防止债务率过度上升导致杠杆率过快提高。央行将继续密切监测经济和物价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各种工具组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稳定运行,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