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间,67名中国剧作人接受英国皇家歌剧院的舞台管理培训;今年上半年,苏格兰近万名小学生参与学习了聚焦中国文化的课程;在文学界,中英两国学者将把莎士比亚全集翻译成中文版……2015年恰逢中英文化交流年,两国艺术交流已不仅仅是“输出或引进一台剧目”,而是延展出深层次多维度的艺术合作。在日前举行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英表演艺术产业与教育论坛上,来自两国演艺行业的专家们热议两国文化交流新契机。
“文化与艺术能建构起最好的话题与桥梁,可以最为迅速地让不同国家的人们走到一起,心气相通,友谊长存。”伦敦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院长巴里·艾夫说,打造高品质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模式,可以增进双方在创作、技术、人才交流等多方面的协同效应,为两国观众奉上国际水准的艺术盛宴。
每一次合作都会促成对艺术创作的再思考
有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中国舞台上戏剧引进的步伐明显加快,但国内戏剧要获得长足进步,除了观摩外国经典剧目的表现形式,更应该从东西方对话中汲取专业养分为己所用,提升对戏剧美学及内涵、文化与科技资源融合等方面的梳理与思考。
对此,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深有同感。今年,中文版舞台剧《战马》从英国“原装进口”舞台造型设计、控偶技术,在北京演出后反响爆棚。这部由作家麦克·莫波格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舞台剧,自2007年在英国首演以来,已在全球演出超3000场,观众总数逾500万人次。那么,中文版的打造将发酵出怎样的化学反应?
“这次合作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两个国家级剧院之间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交流全面深入的一次战略合作。”周予援说,大到整体构思、剧本框架,小到每一盏射灯、每一块地板的挪用,围绕这部剧的前前后后,所有细致的努力都可以成为“一堂创意与技术完美融合的示范课”。
英国皇家国家剧院交流部主任马丁·普兰德加斯特说,有了这样的合作,双方将在管理方式、制作理念、创作手法上开展更深度的沟通。可以预见,这一携手将极大触动中国的演出行业,促成业内对舞台各个元素调动的再思考,加快释放戏剧市场活力和潜力。此外,由苏格兰国家剧院、天津儿童艺术剧团联合制作的原创戏剧《龙》即将在沪上演,苏格兰国家剧院制作人尼尔·默里说,中英文化的彼此交融,最终将提升整个戏剧行业的创作和技术水平。
不同语言文化最终汇成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最先感受到合作暖意的,显然是观众。当不受语言限制的舞台艺术展现时,受众与艺术家共同享受到人类精神交流带来的愉悦和启迪。英国南岸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茱迪·凯利说,在与上海音乐厅合作“倾听20世纪”古典音乐项目时,中英两国的艺术团队切磋最多的话题是:在保持现有受众群的基础上,如何培育更多真正意义上的剧场观众?怎样促成观众与精品、人类与艺术的美好相逢?双方不仅为音乐会精心准备了现场解说与阐释,还邀请音乐专家开展系列讲座,让更多人亲近古典乐。上海大剧院牵手英国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推出歌剧青春派项目,精选串联出莫扎特、贝里尼、普朗克等作曲家曲目,以轻松易懂的浸没式观剧体验,帮助中国观众更好地理解西方歌剧。
这些合作样式表明:艺术是相通的,它是人类分享交流的共通语言。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说,保持高品质和创新,是演艺事业充满活力、保持多元与繁荣的根本,而传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正是其中的一大关键。据悉,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推出的翻译计划,极大地吸引了两国的戏剧人和翻译家。韩生介绍说,这一项目是双向双语,从最初的翻译环节入手,致力推出场内生动、场外传诵的莎士比亚中文舞台译本,同时委约翻译人才及戏剧人,参与排练环节,与导演演员一起磨合。双方还将联手征集莎士比亚同期的中国戏曲故事,让中英两国的这些经典艺术一起绽放于舞台。
本报记者 许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