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普京陪同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视察克里米亚,两人参观里瓦几亚宫和酿酒厂酒窖,并向纪念碑献花悼念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遇难的士兵,展现了两人亲密的私人友谊。 东方IC
在五角大楼高官公开宣称俄罗斯是对美国的最大威胁后,美国近日又正式开始向欧洲部署F-22“猛禽”战机。作为第五代战斗机中的翘楚,F-22是“首次”在欧洲部署,意在表明美国对俄罗斯的强硬立场,也传递出俄美关系再度收紧的信号。
众所周知,俄美关系自2013年11月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一直处于低谷。美国等西方国家首脑拒绝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将俄罗斯排除出八国集团,独立召开七国集团峰会;俄美之间采取制裁与反制裁措施,借军演、阅兵等各种场合秀肌肉等,都表明俄美关系处于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冰冷的时期,甚至可以被称为“新冷战”。
造成此种局面呈现长期持续发展态势的原因,除了俄美之间的国家利益矛盾、旧式思维影响、战略竞争激烈等因素外,一个更为凸显的因素是俄美关系中的第三方影响。特别是当前俄美关系中的第三方呈现出“搅局者众而息事者寡”的明显现实,成为阻碍俄美关系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第三方:乌克兰
此一轮俄美关系的低谷,直接的诱因是乌克兰危机。乌克兰国内局势的动荡、克里米亚的入俄公投、马航MH17的“神秘”坠落以及东部武装与基辅中央政府之间的冲突,都成为俄美关系不断恶化的重要推手。
此次美国将F-22派驻欧洲,也与乌克兰东部局势日前再度紧张,停火协议面临被“撕毁”的情况存在直接联系。在美方看来,乌克兰问题的久拖未决与俄罗斯对乌东地区的支持密切相关。而国务卿克里访俄并未促使俄罗斯态度变化。因此,为迫使俄罗斯屈服,实现战略平衡,美国需要“示强”,这是其部署F-22的直接原因。显然,近两年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乌克兰都是影响俄美关系发展的重要第三方,而一个更为重要的现实在于,乌克兰并非一个“统一”的第三方,其内部无论是亲欧势力和亲俄势力之间还是基辅政府与东部地方武装之间,都存在立场差别。因此,一个缺乏“统一”立场的乌克兰,在局势难于控制并时而出现动荡的局面下,就成为影响俄美关系的最关键也是最不稳定的第三方因素。
矛盾第三方:欧盟
在俄美关系问题上,欧盟存在极为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与俄罗斯邻近甚至是接壤的地理位置,使相当多的欧盟国家希望得到美国的安全保护,以减轻对俄罗斯战略威胁的担忧。因此,俄美关系进入低谷,美国出面威慑俄罗斯是欧盟部分国家所需要的。但另一方面,地理的邻近也使一些欧盟国家希望尽快解决乌克兰问题,实现欧洲大陆的和平与稳定,毕竟不稳定的局势将使它们最先遭受损害。因此,部分欧盟国家也希望俄美关系缓和,同俄罗斯进行合作。
但此种矛盾心理以及欧盟各国能力上的弱势,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在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欧盟意志并不一贯坚定,甚至有时“三心二意”,而与此同时,缺少美国的参与,德法推进的和平努力收效甚微。明斯克停火协议以及“诺曼底四方”模式的和平探索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欧盟显然也没有能力成为调和俄美矛盾的中间力量。这都为当前局势动荡以及俄美关系再度紧张埋下伏笔。
因此,欧盟是俄美关系中复杂和矛盾的第三方,欧盟各国可谓各怀鬼胎,欲搅局者有之,欲息事者同样存在,两种力量的“撕扯”之间使俄美关系缺乏正常发展的契机。
俄美都没有松动迹象
俄罗斯和美国两方,以及立场和构成复杂的第三方,在近两年的事态发展过程中错失了许多解决问题与缓和关系的重要契机。如果在诺曼底模式中增加美国的角色,有助于促进局势更加稳定和保障协议实施;如果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的系列活动是由各国共同举行、而非明显的各自分别纪念的话,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或许可以重拾大国合作。这些都是俄美关系可以实现缓和的契机,然而各方都未能把握或者不愿意抓住,造成局势的不断僵持。
从目前各方的立场和行动上看,俄美关系短期内难以实现大的突破。首先,俄美双方都没有松动立场的迹象。俄罗斯总统普京日前对克里米亚的视察和俄罗斯在多地密集进行的军演,都显示着俄罗斯捍卫本国利益的决心。美国也在积极推动北约各国认真准备即将进行的军演,以向俄罗斯施加压力。尽管没有放弃和平手段,但武力手段也紧抓不放,两国都没有退一大步的意思。特别是美国大选年即将到来的现实,也同样显示出立场转变的可能性非常微弱。
其次,第三方“搅局者众而息事者寡”的现实短期内难于改变。影响俄美关系的第三方因素始终存在,特别是某些难以控制的第三方,使俄美关系缺乏缓和的契机。
再次,问题的另一面在于,俄美关系在短期内也不会恶化到直接冲突的局面。这不仅是因为俄罗斯在美国大战略中的重要性排序并不靠前,美国还需要分散更多精力处理其他事务;也是因为在局势可控的前提下,各国立场的基本面存在一致的可能,即需要和平环境发展各自经济。就目前形势而言,如果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局势能够得到控制,即第三方的影响能够些许式微的话,那么即将到来的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时机将成为俄美关系实现些许缓和的契机。
文/顾炜(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